中国走上内循环道路 又要割中产阶级韭菜了?(组图)

之前评论区对“内循环”这个概念误解很深,真把它当成关起门来过日子甚至闭关锁国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不论怎么想,中国已经在国内循环为主的路上了,而且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只不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之加速了而已。

那些担心闭关锁国的人,可以先看看最近十年的货物出口数据,还是逐渐增长的。

再看最近十年的货物进口数据,大趋势也是增长。

近十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最近几年增长减缓甚至下降了,和进口扩大是有关系的,但货物出口额减去进口额还是为正,还是顺差,而且去年也有四千多亿美元的顺差。

这说明,哪怕和美国发生贸易摩擦,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额还在不断增长,甚至货物贸易顺差降低幅度也不算大。

真正的逆差在服务贸易领域。2019年服务贸易逆差15024.9亿元,这还是比起2018年下降10.5个百分点后的结果。

把各项收支项加起来一算,2019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为141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0%。

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在2007年还高达9.9%呢。

这能说明什么?难道能说明中国人民崇洋媚外,对国外的货物和服务买买买,导致进口增长,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比重不行了?

不,这说明的其实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中国早就不仅仅是那个赚点辛苦加工钱的“世界工厂”了,中国还在成为“世界市场”,在市场端话语权越来越大。

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约合6.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0%。与之相比,2019年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约6.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如果不出意外,今年中国就能反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如今出了意外……好像也很有可能今年就超过去了。

中国实在也不是谦虚,我一发展中国家怎么就成了全球第一大市场呢?但这就是14亿人用钱投票投出来的。

所以对外经贸活动还重要吗?说不重要,是说经常项目顺差已经不是拉动GDP的重要原因了。但对外经贸活动本身还是很重要的,就说这315446亿元的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4152.9亿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可是能养活不少从业人员,解决很多就业岗位的。

更何况进口货物里,还有一些我们确实非常需要又一时无法通过自己的生产补齐缺口的,从大豆这样的农产品,到石油这样的能源和工业原材料,再到芯片等高科技产品,还是需要依赖对外贸易的。

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还有其他好处,那就是应对贸易摩擦的底气更足了。我们不会像美国那样仗着国内有大市场,挥舞贸易制裁大棒到处贸易战。但我们也不该怕事了,全球第一大市场就是我们的底气,在面对贸易不公正对待的时候可以借此施加更多影响力了。

大领导提的可是“以国内循环为主、打造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光提内循环本身,而不顾“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那可就是误解了。

01投资拉动吃力了

中国消费旺盛,乃至即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给GDP增长注入了更强的动力。

拉动GDP的三驾马车,除了刚才提到的外需之外,就是投资和消费。

前些年经济上有困难,想到的办法就是大搞投资,搞基建。这招在以前屡试不爽,2008年金融危机就高了四万亿的项目,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但是中国的投资里面间接投资占比例很大,这就导致很容易积累债务。

为此,2015年就开始了去杠杆,历年强调,已经让结构性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仅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18年甚至下降了1.9个百分点。

然而随着国内外的风险挑战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2018年起,从去杠杆变为稳杠杆已成大势所趋。今年受到疫情等问题的影响,连“稳杠杆”都不怎么被提到了。新的投资已在计划中,这次是50万亿新基建。

不过前些年积累的债务,弊端在如今慢慢地暴露出来。

之前提到过的欠债400亿的独山县,大家可能也看腻了。其实贵州是地方债问题的重灾区,业内人士都知道,该省下面地方政府以及政府相关投资平台的债务,投资人都认为有上面兜底,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发展到债务总额很高的地步。可是一般当地没有好的创收途径,财政收入难以弥补债务开支,假如上面说了不想兜底,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只是以前业内知道的东西,最近大众恍然大悟了而已。

比如最近新曝出的贵州大方县拖欠教师工资补贴五险一金近5亿元的事,还好问题得到了解决。该县今年前六个月财政总收入近31亿元,财政总支出却高达40亿元。其中和这件事相关的教育支出近5.8亿元,可是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就有6千多万元。从2018年末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看,该县当时的政府债务余额58.89亿元,如今债务还本付息支出这么高就可以理解了。

要是继续加大投资,债务进一步堆积,那些本来就还不上债的地方,再背更高的债务显然不合适。

间接融资容易积累债务,那么直接融资可就没这个问题了。我之前在《关乎国运的改革》里提到过下一步会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可这是未来的美好目标,现在的直接融资可没那么强大。

就以大家最熟悉的直接融资渠道A股为例,2019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还不到1.4万亿元,比起近百万亿元的GDP,A股融资额是不是还有点不够看?

而且以前投资多是因为以前投资确实赚钱,在产能匮乏的时候生产什么都赚钱。可是中国早已不是高速度发展阶段,而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是产能过剩,投资的利润率还是会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的。

高技术含量的、稀缺方向的投资,利润率还是可以很高的,也很吸引人。一般的投资,早就过剩了。

02加大再分配力度

落到最后,还是要促进消费。

按照最近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演讲里所说,城乡居民分别占78.2%和21.8%,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应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拉动经济的需求因素,这应该也是促进双循环政策的重点。

想要促进消费,就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可是消费能力不是凭空得来的,有收入才有消费,想要促进消费,就得提高收入或者改善收入分配。

继续按照他的思路来,可以看出,各个阶层的收入都在增长,但是阶层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挖掘消费潜力较大的方向还是在于分配。而在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劳动力市场初次分配机制改善收入分配的潜力越来越小,所以通过各项手段进行再分配成为了下一个扩大消费内需的政策关键点。

至于怎么搞再分配,蔡昉的演讲里说得很简略。他提到一个现象,就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一旦进入到高收入阶段,比如到了人均GDP12000美元-15000美元的阶段上,基尼系数一下就缩小了。

讲到这里,他说:

“过去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大家提出很多假设,其实这里面也没有那么复杂的道理。唯一的道理就是,国家进入高收入阶段,政府加大了再分配力度,用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办法一下子就把基尼系数缩小了。”

这话说得简单,“没有那么复杂的道理”,但是加大再分配力度,可是要触及很多利益集团的,落实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在采访的演讲中,他还提到了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的前景。谈这个问题时,他引用了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的话。

格林斯潘认为,经济停滞问题出在社会福利支出太多,正是这种现象导致全球停滞。解决的办法,当然是要遏止这类支出的增长。格林斯潘还讲到中国老龄化在加剧,相应的福利支出也在加快,这些都会挤压储蓄,导致投资不足,最后生产率不能提高。因此,格林斯潘暗示的政策含义就是,中国不要更多增加公共开支,不要像美国那样把过多的钱用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上。

蔡昉认为格林斯潘解决问题的提议是错误的,他否定了要削减福利开支的主张。

包括大领导在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健全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保体系,强化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需要认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假如这些都能落实,而没走上削减福利开支的道路,等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啃硬骨头,是国家之幸,也是民众之幸。

03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具体到加大再分配力度该怎么做,蔡昉最近接受采访时的说法是,当前最大的突破口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能把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惠及到农民工身上,政府固然要花钱,但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也会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也就让这部分人群后顾无忧地去消费。”

由此可见加大再分配力度最直接的受益者是低收入群体,保证他们享受到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至于什么是低收入群体,这个标准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低一些。要知道,2019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0732.85元,换算到每个月连2600元都不到。

假如蔡昉提到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够实现,就要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到时候穷人的负担会减轻,富人的避税手段比较多样化,对于中间的中产阶级来说,恐怕是要被薅点羊毛的。

像老油条老师就知道,以后自己的医疗和养老怕是都得靠自己,我们之前推荐过的年金险和重疾险他都购买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五险一金不重要。相反,五险一金很重要,是你最基本的保障。但是总会有特殊情况,比如大方县连教师的五险一金都一度拖欠了。为了多一层保障,用较少的钱撬动更大的保障杠杆,买商业保险其实是条可行的路。

当然,假如真的要薅中产阶级羊毛来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还是赞成的,这起码体现了改革的决心,以及对底层民众的关怀。底层民众的消费能力提升了,最终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惠及每一个人。

我不想看到的未来是,类似于格林斯潘提到的,嫌如今的福利给的还是太多了,想要削减福利。

格林斯潘做美联储主席的时候,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大行其道。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如里根,我们在《要减税吗?》里提到了,美国人民对其削减福利也是有不满了。可能美国本身福利也不多,换到福利较多的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撒切尔夫人,上任后大力削减福利,可是惹得英国的无产阶级不满——曼联和利物浦两大死敌的无产阶级球迷能达成的唯一共识,就是在撒切尔夫人坟头蹦迪。

那段时间中国也不是没搞过类似改革,很多福利被削减了。下岗、住房改革(住房分配被取消)、大学教育收费提高等,如果从现在的眼光看是时代的迫不得已,也有利有弊,但当时的人感受确实是很痛苦的。

假如未来真的走上全民削减福利这一条路,恐怕意味着改革的失败,是我不想见到的。

更何况,如今民众的福利也不算太多了,再削减的话,于心何忍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