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闭幕 图据视觉中国
8月17日,随着“智芯”装置缓缓降落,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下帷幕。这届比赛,来自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赛,项目包括田径、自由搏击、舞蹈、场景分拣等,每天都吸引大量观众在现场和网上观赛。
几家国内知名机器人公司都在这次运动会上大放异彩。但另一方面,比赛中也出现了不少尴尬的“名场面”,机器人一些不受控的奇怪动作被做成动图和视频调侃。
应该如何看待这次运动会上机器人的智能和笨拙?让人形机器人参加这类并非其真正发展方向的运动比赛意义在哪儿?人形机器人被普遍预测未来将走进普罗大众,这个未来还有多远?
赛事期间,红星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赛事组织者、技术支持方、参赛公司、投资人、AI行业专家等,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明年肯定会比现在更好”
虽仍显笨拙但进步明显
“比亦庄机器人马拉松进步了非常多”,这几乎是每个采访对象都会说的一句话。
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田径比赛中,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夺冠,用时只有6分34.40秒,这个速度对于没有运动基础的普通人来说已经很难追上。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对普通人来说,1500米比赛已经跟不上机器人了。”
8月15日,宇树机器人在1500米比赛中 图据视觉中国
除了宇树、天工、松延动力等大家熟悉的机器人厂家,其他参赛队也大多能以奔跑的姿态顺利完赛,这与4月份亦庄马拉松上大量机器人走路、摔倒的场景有明显不同。
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产业研究员钱雨、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王旭受邀担任了本届运动会机器人足球比赛的解说员,两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这种进步。
在王旭看来,与亦庄马拉松时的表现相比,此次机器人的跑步姿态平衡控制、运动速度都有明显提高。钱雨也提到,不到半年时间,机器人产业肯定不会有革命性进步,但在机器人的稳定性上进步十分明显。
8月14日,一台人形机器人在百米赛跑中摔倒 图据视觉中国
本次赛事在互联网上的关注度明显高于此前的马拉松等活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田径、足球、自由搏击等赛场上的表现。其中一些观众认为,机器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智能化,动作稍显笨拙、时常出现判断失误和罢工;还有一些人质疑,是用遥控装置操作机器人而不是让机器人自主判断。
曾带队参加过多次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的王旭认为,这次比赛机器人的表现十分正常。“就跟小孩学走路一样,只能先蹒跚学步,再走、再跑,然后再做一些高难度动作。需要一个过程。”
无限基金SEE Fund投资的松延动力、银河通用等公司参加了本届赛事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该基金管理合伙人马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作为长期关注这一领域的投资人,机器人在本次比赛中展现出的竞技水平对他来说都很熟悉,网上一些质疑的评论也在他意料之中。马麟认为,过往行业过热的时候,一些从业者和自媒体做了不切实际的宣传,让大众对机器人的水平有了过高期待,但技术进步并没有那么快。
机器人足球赛进球瞬间
“这就是现在的最高水平,足球也好、跑步也好,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不能一个行业才出现五年,就指望机器人能给你养老了。”马麟表示,“明年你再来看马拉松、看机器人运动会,肯定会比现在更好,并且会是一种肉眼可见的明显进步。”
让大众看到行业发展
为机器人企业明确探索方向
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之前,登上春晚的宇树和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被很多人熟悉,与之相比,松延动力对大部分非业内人来说十分陌生。
随着在亦庄马拉松上夺得亚军,“小孩哥”迅速破圈,此后几次户外空翻表演又把热度再次提高。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曾表示,马拉松后1个月内意向订单突破2000台,合同额超1亿元。7月,其月交付机器人达到100台。8月初,松延动力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这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松延动力连续完成的第三轮融资。
8月15日,两台松延动力N2机器人在400米预赛中 图据视觉中国
8月17日,在国家速滑馆,姜哲源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参加这些赛事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公众对企业的关注度,“关注度是一切”。姜哲源提到,关注度可以提升人才对自己的向往程度,马拉松后公司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也提高了资本的关注度,帮助公司融了两轮钱,同步提高的还有客户的关注度,吸引了很多新客户。
在马麟看来,比赛的结果并不能完全证明公司的好坏,其中偶然因素和是否做特调影响很大,但运动会给了各家公司一个明确的比拼目标和研究方向,让大家有的放矢地去探索。“运动会里有分拣、有跑步、跳远、跳高以及障碍赛和舞蹈,当机器人把这些都做好了,运动能力全方位增强之后,有一天就会成为一个非常智能、像人一样的机型。”
马麟认为,这类赛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公众看到人形机器人技术真正的能力和发展阶段,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只停留在视频里。赛事让机器人们“走出屏幕,真正站到大家面前”,去承担社会沟通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每年定期组织这样一种展示,让大家看到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让他们把这个产业作为未来职业发展和研究的方向,这才是赛事的真正意义。
机器人百米大战
北京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王旭认为,机器人技术是结构、本体、传感器、控制、驱动、算法等全方面综合的结果。在这种比赛中,各队为了获得胜利,就需要在这些综合方面做好集成应用,也要在基础技术研发上去寻求突破,从而带动机器人技术的向前进步,这些为了比赛胜利获得突破的技术,也都可以拓展到机器人的其他应用领域。
另一方面,作为常年带领学生做机器人研究、比赛的老师,王旭认为用比赛吸引更多青少年的关注,从而投入到技术研发领域,能够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这是更大的意义。
未来进入大众生活
机器人还需哪些进步?
本届赛事设置了场景赛单元,共包括工业场景、医药场景、酒店场景、仓储场景四个类别,优理奇科技的机器人在酒店场景清洁服务和迎宾服务两项比赛中获得冠军。
8月16日,一个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酒店场景清洁服务演示 图据视觉中国
相比于其他运动项目,这些场景与未来应用明显贴合度更高。优理奇科技CEO杨丰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的机器人已经上市销售卖出几百台,客户主要是一些康养机构和五星级酒店。
“便宜。”杨丰瑜指着自家机器人介绍其最大的优势时说,机器人售价88000元,和一个员工一年的人力成本类似,目前效率是人的2/3左右,性价比很高。增加适用场景和提高工作效率,是未来他们的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进入市场的两个突破点。
在机器人运动会观赛期间,很多人都在讨论“应用”这个问题。人形机器人离真正进入大众生活还有多远?
利亚德·虚拟动点是本次比赛动作捕捉技术官方赞助商,也为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动作数据开发在内的数据服务和多种训练服务等。在虚拟动点CEO刘耀东看来,人形机器人在B端市场应用比较乐观,而想要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场景落地,还需要在数据与训练的质量和效率层面寻求解决方案。
记者在运动会现场也观察到,机器人动作与人类动作在速度、精准度和灵活度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刘耀东认为,鲁棒性不足是其中原因之一(鲁棒性差指系统或模型在面对异常情况、数据扰动或环境变化时,无法维持原有功能或性能稳定性)。虚拟动点在尝试通过多种数据采集和多种训练方式的探索以提升其鲁棒性。
记者拍摄机器人场景比赛
而对于具身智能行业向纵深拓展面临的困境,刘耀东坦言,目前机器人动作相关的3D数据质量和3D数据获取效率的方案相对于文字、图片和视频数据而言,是匮乏的,这也导致训练层面的进程滞后于硬件发展的速度。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此前在公开演讲时提出,他认为硬件完全够用,但具身智能的AI在限制人形机器人大规模的应用。他认为未来2~5年智能机器人技术的重心,是统一、端到端智能机器人大模型,更低成本、更高寿命的硬件,超大批量的制造,以及低成本、大规模算力。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周长久在闭幕式发言中提到,期待“让科技竞技的魅力点亮创新梦想,让机器人运动成为连接技术探索、人才培育与产业融合的活力纽带”。
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周长久的表达则更加通俗。他表示,过往很多科技成果突破,都是50年一个周期,2050年人形机器人足球击败人类世界冠军的目标也是以这个周期制定的。但他觉得,随着AI的发展,这个速度肯定会加快。
“离走入家庭、医院、学校更近了一步。我非常期待。”周长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