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三国》迷,但《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确实把我看爽了。
关于《三国》,我的认知都是零零散散不成系统,得知该片的编剧是易中天之后,这才买票看完了电影。
看完后,不得不说一句——
果然还得是易中天。
印象当中,易中天老师总是在央视电视台上,身穿蓝色中山装,绘声绘色讲解着《三国》。
他总是能把老生常谈的故事讲得险象环生,十分精彩,且无论是切入角度和剖析都自成一派,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部《三国的星空》,得益于易中天的执笔,竟然让我这个门外汉第一次体会到了“看懂三国”的爽感。
这种爽,是真真正正理解了故事,理解了角色,理解了三国的爽。
而动画片的形式,也让电影有着更广泛的年龄受众,不只是我,就连电影院里的孩子们也都会跟着电影剧情或高兴,或悲伤,或激动到鼓掌。
再看口碑——
虽然电影还没开分,但首页满屏的好评也证明电影口碑绝对稳了。
“对小孩而言最好的三国启蒙!”
“带着少年气的曹操。”
“动画片形式能够充分调动视听上的想象力。”
巧的是,发稿前某瓣《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正好开分。
开分7.5,领跑国庆档。
事实证明,这是近年来最适合带孩子观看的历史题材电影。
寓教于乐,天马行空,你没见过的曹操看完《三国的星空》第一感想就是一个字:
新
这种“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说剧情,不同于其他关于三国的影视剧,一上来就开始科普历史,讲解局势,恨不得把所有人物、关系、派别都塞到你的脑子里。
一下子就炸成浆糊,也丧失了继续观看的耐性。
而本片则是采用了类型片的方式,专门挑出了曹操与袁绍两个角色,把故事讲精,讲生动,讲得有意思。
曹操与袁绍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一起闯祸,也一起挨骂。
但四世三公的袁绍显然在地位上比曹操更高一级,性格也更高傲,更自负。
东汉末年,刘协被送上皇位,百姓对董卓的专政怨声载道,而曹操意气风发,誓要匡扶汉室,为讨伐董卓出一份力。
可另一头,作为他盟主的袁绍却对他的梦想态度轻蔑,不以为然——
这也是本片最“颠覆”的地方。
在以往的作品中,曹操的形象总是“白面奸臣”,多疑,狡诈,唯利是图。
然而,本片却将视角破天荒转向了另一面,试图探究一个千百年来无人解答的问题:
曹操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既然是奸臣,又为何能够在袁绍的压力以及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找到了一群誓死效忠自己的亲友,还打下了半壁江山?
而片中,年轻时的曹操,也曾热血沸腾,怀揣梦想。
“诸君北面,我自向西!”
他起兵讨伐董卓,败了,也曾失意过,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继续匡扶汉室。
而随着董卓被吕布杀死,刘协进入洛阳,曹操借势将刘协送入许县,这正是三国中的经典典故“挟天子以令诸侯”。
可在片中,曹操确实真为了天子着想。
本片打造了完全不同的曹操,一个心怀梦想的曹操,一个赤诚炽热,甚至有些一根筋的曹操。
他自诩流星,能在划过天际时留下一道荧光,这一辈子就值了。
而这不仅颠覆了以往的所有印象,也为千百年来的三国故事提供了另一个可能:
或许,这是真的?
就像是演员王庆祥看完电影后忍不住对易中天夸了一句:
“历史上一直想给曹操翻案,您把曹操的案翻过来了。”
而这种颠覆,不仅给三国迷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对于那些不了解三国的人,甚至是孩子来说,也极大降低了看电影的门槛。
大可以当成一部热血番来看。
删繁就简,节奏紧凑,把三国拍出了热血味儿两个主角的性格差异早就在儿时埋下矛盾伏笔,长大后,袁绍不理曹操,曹操只能自己一路前行,一直到与袁绍同时封侯,终于拉响了兄弟阋墙之战。
二人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但编剧都隐去了刘备、吕布、袁术等分支,只保留两位主角的历史节点。
这就使得电影的故事主线逻辑清晰,节奏十分紧凑。
我敢说,看完电影后的孩子肯定会对曹操的经历,以及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有了全面认知,而这是书本上的文字无法取代的。
更值得一夸的是,电影中对战争戏有着极为详细的描写。
以往的古装片,表现战争就只是射箭、爬爬城墙就结束了。
而本片中对于曹操生涯至关重要的“官渡之战”有着教科书级别的展示——
从曹操布置的长蛇横扫偷袭,再到天狗食月的意外,后来袁绍围而不打企图耗死曹操,却因为军中内乱,剧情泄露,被曹操先后偷了乌巢和大本营….
最终拿下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整场战争的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不用书本教,孩子看完电影基本就都懂了。
紧张的节奏之余,还时不时会有一些小幽默。
曹操吐槽袁绍的那句“他们是真的狗”,现代感十足的台词一出来,全场的小朋友都笑翻了。
而动画片的形式也让电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官渡之战令人血脉愤张,而梦回洛阳,沙盘演绎等等画面又让人心驰神往。
满天繁花洒满洛阳,云中楼宇鳞次栉比,镜头一转,曹操又突然在手中把玩宇宙,星河入梦。
有意思,真的挺有意思。
51家博物馆合作,把专业进行到底用动画片演绎三国,用类型片拆解曹操与袁绍。
但别以为《三国的星空》是来玩的,论专业硬核,同样也拿得出手。
电影中,每一处背景,每一个道具都是有实物考证的,这来源于足足51家博物馆的文物。
比如曹操身穿的那身盔甲。
头盔来自徐州博物馆的汉代甲胄,而身甲取自淄博博物馆的藏品。
还有片中曹操的小狗,也不是创作者凭空杜撰的,而是来自内蒙古博物馆的汉代彩绘陶狗。
原版甚至更Q萌。
就连一闪而过的路人,都是来自于徐州博物馆的真实陶俑形象。
而电影从剧情,再到服化道,主角的衣食住行,每一处都经过创作者的层层比对,和易中天老师的严控筛选后的结果。
找资料过程中甚至还有小惊喜。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脍炙人口”,事实上,东汉时期就有人在吃“生鱼片”了。
这道菜就叫“鱼脍”,是中国人发明的。
这就不得不讲讲袁绍请曹操吃饭的这场戏。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吃的是生鱼片,BBQ,番茄火锅,而喝的是清酒,海鲜羹汤。
而这一些美食,都是在当时真实存在的。
谁说古代没有美食了?中华五千年的美食底蕴,在这一刻突然具象化了。
最后从三国局势,到曹、袁关系,再到官渡之战,再到博物馆中的一切。
《三国的星空》将教科书上的黑白文字,转变成了大银幕上跃动的历史银河,在易中天老师的笔下,讲述了一个从未听闻过的三国故事。
故事新,画面新,想象力也很新。
这是一部对于三国迷、路人、孩子都非常友好的电影,你能看到对曹操、袁绍的全新演绎,也能看到那些在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重新回到东汉焕发生机。
合理推测,大胆想象。
将目前已经验证的,在博物馆出土的文物,配合创作者的大胆想象,通过动画一笔笔绘制在大银幕上。
这就是《三国的星空》存在的意义。
也是历史题材被影视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