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外国游客手贱刻竹子 日本人疯了:把竹子全砍了(组图)

你说,去京都怎么能错过岚山呢?

春天樱粉缀满枝头,夏日新绿沁人心脾,秋枫染红天际,冬雪覆上青瓦。这条400多米长的竹林小径,本该是能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7000多棵竹子在这里静静站立了上百年,从平安时代贵族的游园,变成如今谁都能来散步的公共空间。


可现在的岚山竹林,有点让人笑不出来。

(一)

“我特意挑工作日来的,结果人挤人根本走不动。”一位日本老太太撑着阳伞直摇头,”最糟心的是,每走几步就看到竹子上刻得乱七八糟的。”


确实,沿着小路慢慢走,你会发现很多竹子上都有”伤痕”。有英文字母,有汉字,还有些看不懂的符号。刻字的工具也五花八门——钥匙、牙签,甚至随手捡的石块都能成为破坏的工具。竹子表面那层天然的青色保护膜一旦被划破,底下枯黄的组织就裸露出来,像一道醒目的疤痕。


记者数了数,短短400米的路,竟然有350多棵竹子遭了殃。这个数字让当地人都震惊:”我们小时候来,这些竹子都干干净净的啊。”

更让人无语的是,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亲眼目睹一位马来西亚游客捡起石头就往竹子上刻字。被拦住后,她一脸坦然:”我不知道不能刻啊。”周围的其他游客和店家都直皱眉头。


一位在附近经营茶屋的大婶面对镜头直接就说道:”这些人是不是这里有问题?”她指了指脑袋。

(二)

其实这个问题存在七八年了。疫情后游客回流,刻字现象反而变本加厉。


京都政府不是没想办法。你在路边能看到多国语言的警示牌,明确告知涂鸦属于犯罪,最高可能面临30万日元罚款(约1.5万人民币)。工作人员还会给被刻字的竹子贴上绿色胶带,试图遮住伤口——虽然这有点像给伤口贴创可贴,治标不治本。


但效果嘛…你看看竹子上新增的刻痕就知道了。

上个月,这个问题被日本媒体集中报道后,市政府终于下了狠心:砍竹子!


不是全砍,而是把小路入口处约30平米的竹子处理掉,让游客够不到远处的竹子。这招”保持距离”的方案,颇有点”惹不起还躲不起”的无奈。

(三)

日本网友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每次看到都被气到,这些人的常识去哪了?”

“罚款太轻了吧?应该重罚,抓到就罚30万。”

“不只是外国人,我也见过日本中学生在竹子上刻名字。”

“岚山是世界的文化遗产,这样破坏太让人心痛了。”


确实,这种”观光公害”不止发生在岚山。京都北边的伊根町,居民经常发现自家门口站着陌生游客在拍照。狭窄的车道上,旅游车辆堵得进退两难。路边偶尔还能看到写中文的包装盒…

但这些问题的根源,真的全是”游客太多”吗?

(四)

说起来,竹子被刻字的遭遇,我们国内也不陌生。

河南少林寺的竹林就受过同样的罪——大人小孩把竹子当秋千荡,压断了不少。更有上百人在竹子上刻”到此一游”,还有人刻”某某与某某相爱一辈子”。尽管工作人员不停制止,但那些伤痕已经永远留在了竹子上。


这让我想起一个细节:岚山的这些竹子,很多都超过百岁了。它们经历过战乱,见证过时代变迁,却要在和平年代忍受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留念”。

一位常年养护竹林的老园丁说过:”竹子表面的青色是它的保护层,就像人的皮肤。划破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五)

现在去岚山,你还能坐着人力车慢慢欣赏竹林美景,或者穿着和服在竹荫下拍照。这些体验,连古代的达官贵人都享受不到。

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太把这样的美景当作理所当然?

有人开玩笑说,应该立个牌子,写上”刻字者,来世投胎当竹子”。虽是气话,但也透着无奈。


其实每个旅行者都是这片土地的过客。能带走的,应该是手机里的照片和心里的回忆;能留下的,最多是给当地的经济做点贡献。那些刻在竹子上的”某某到此一游”,过不了几年就会变得模糊难看,最后成了后来游客眼中的反面教材。

你说,这又何苦呢?


下次再去岚山,记得多看看竹叶间洒下的光影,听听风吹过竹梢的声音。这些瞬间,比任何刻字都更能证明:你来过,感受过,并且把这份美好完好无损地留给了下一个到来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