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意大利心理学家弗朗切斯科·帕尼尼(Francesco Pagnini)的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被他们称为“蝙蝠侠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亲社会行为”,指的是符合社会期望,但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愿为行为受体带来好处的行为,比如在地铁或公交车上给老弱妇孺让座。

(让座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示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重复和平淡是主旋律,人们在熟悉而单调的环境内,经常会忽略环境中其他人的需求。
就拿“让座”这件事来说,乘客们光顾着低头刷手机,很难注意到周围人的需求。
不过,当出现某个触发因素时,比如某个突发情况,就能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回来,增加他们对旁人需求的敏感度,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帕尼尼团队的报告)
心理学家帕尼尼的团队想验证这一点,设计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
他们安排了两个对照组,第一组中,一名女性实验员佩戴假孕肚,装成孕妇,进入米兰地铁的一节车厢,跟她一起上地铁的还有一位观察员,两人之间不进行互动。
第二组,除了假装孕妇的女实验员和观察员,他们增加了一个元素,安排一位实验员打扮成蝙蝠侠,从大约3米外的另一个车门上地体,同样与女实验员之间没有互动。
出于伦理考虑,扮成蝙蝠侠的实验员没有佩戴完整的面具,以免吓到周围人,但他穿戴了蝙蝠侠标志性的服装和披风,拿着带尖耳朵的头套,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扮演的角色。

(假孕妇和蝙蝠侠保持距离,不进行互动)
为了避免时间和地点因素的干扰,两组实验同时进行,两个小组分别位于地铁不同车厢和站台的不同区域,确保彼此的视线不受干扰。
而且,他们专挑所有座位全都坐满的车厢,车厢过道上站着的乘客不超过5人,这样坐着的乘客才更容易注意到孕妇和蝙蝠侠。
每次观察持续一站,大约在2-4分钟,到站后研究小组下车,并在下一班地铁上重复进行实验。
其中,观察员负责记录是否有一名或多名乘客给假扮的孕妇让座,如果有人让座,观察员会对那位乘客进行简短的后续采访,询问对方让座的原因,第二小组还会问对方是否看见蝙蝠侠。

(亲社会行为,示意图)
最终,团队一共进行了138次观察(第一组70次,第二组68次)。
在第一组中,让座的概率为37.66%,而第二组中,也就是蝙蝠侠出现后,让座的概率上升为67.21%,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两个组中,让座乘客大多为女性(让座乘客为女性的概率分别为68.29%和65.51%),让座乘客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2岁和41岁。
最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当观察员问到让座的原因时,无论哪个组,大部分人都提到了要保护孕妇,一部分人提到了社会规则、教育或安全因素。
可是在第二组中,没人把“让座”行为跟看见蝙蝠侠联系起来,甚至有14位(占让座总人数的43.75%)让座的乘客表示,他们根本没看见蝙蝠侠。
研究团队总结下来,证实了打破常规的因素确实能提高人们对他人需求的敏感度,促使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甚至不需要当事人意识到触发元素。

(亲社会行为,示意图)
不过,研究团队也考虑还有其他解释,比如蝙蝠侠这类超级英雄形象,会唤起人们的骑士精神或助人精神,看到超级英雄就想做好事。
另外,这项实验也有局限性。
比如,在其他文化环境下,蝙蝠侠这一形象是否还起作用,或者把蝙蝠侠换成其他形象,还有没有这种效果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阶段的发现,也有不少应用价值。
研究团队表示,在设计公共空间和社会干预措施时,城市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学家或许可以考虑将“积极干扰”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或戏剧表演,以便暂时打破常规,激发人们更深入地参与人与人的互动。

(亲社会行为,示意图)
看来,蝙蝠侠不光在漫画里行侠仗义,在生活中也真的能帮到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