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留言里的“焦虑含量”实在有点超标了。
昨天有个高二学生的妈妈问我:“老师,孩子想学计算机,但我死活不敢让他报,怕还没毕业就被 AI 替了。”
之前还有个大四的医学生说现在要选科室了,问我选哪个科室受 AI 的影响最小。
说实话,这种问题,我以前也不敢乱答。
哪怕市面上的分析满天飞,我心里也总觉得差点意思。
直到今天,我刷到了 Andrej Karpathy(OpenAI 前联合创始人)的一段思考。读完那一刻,我猛拍了一下大腿:通透了!
图:Andrej Karpathy
他没有灌那些“拥抱变化”的鸡汤,而是直接把这事儿的“底层代码”给扒开了。
他给出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判断标准——“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
读懂了这个标准,你就能看清自己饭碗的“生死线”到底在哪儿。
01 规则变了:以前是“教徒弟”,现在是“点菜”
首先,Karpathy 提了一个让我眼前一亮的概念:Software 2.0。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打个比方:
在过去的几十年(Software 1.0 时代),程序员的工作就像是“老厨师带徒弟”。我们要把切葱切几毫米、油温烧到多少度、盐放几克,写成严丝合缝的代码说明书。
电脑就是那个笨徒弟,只会照做。
这时候,我们人类的核心竞争力是“逻辑制定”。
但现在(Software 2.0 时代),逻辑全变了。
我们不再写步骤了,我们变成了“挑剔的食客”。我们只负责定目标:“给我做一盘好吃的鱼香肉丝”。
至于怎么做?我们设计一套奖惩机制,把 AI 扔进数据的海洋里,让它像个不知疲倦的疯子一样,自己去疯狂试错、去炸厨房、去进化。
这时候,过程不重要了,“结果”才重要。
02 AI 的进化速度,取决于能不能“秒判卷”
既然 AI 是靠“刷题”练出来的,那它在哪方面学得最快?
Karpathy 的答案很扎心:看这事儿能不能被快速“验证”。
如果一个任务,AI 做完后,系统能立刻告诉它“对”还是“错”,那 AI 就能以人类无法理解的速度进化。
这解释了为什么 AI 写代码、做数学题强得离谱。因为代码跑不通就是报错,数学题算错就是错。
这种“有标准答案”的任务,简直就是 AI 的天然健身房。它练上一天,顶你练十年。
03 为什么艺术没有标准答案AI 却也很强?
但这似乎有个悖论。
你可能会问:“画画、写歌属于艺术,完全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法自动验证,为啥 Midjourney 和 Suno 还是比我强?”
这就触及到了“模仿”与“创造”的区别。
AI 搞定艺术,用的其实是“统计学模仿”。它看过几十亿张图,它心里的“标准答案”不是美学,而是概率——它知道像素这样排列,99% 的人类会觉得好看。
它验证的是“像不像”,而不是“好不好”。
但关键点在于:谁来做最终的决定?
AI 可以一秒钟生成 100 张图,但它不知道哪张有灵魂,哪张只是堆砌素材。它不知道哪张图里的眼神能让人心碎,哪张图的光影只是单纯的炫技。

图:AI 一次性生成多张图片供选择
必须有一个“人”,坐在屏幕前,去感受、去判断,然后选择“最好”的那张。
所以, AI 只是完成了生成,而你需要负责注入灵魂。
AI 永远生成不出梵高的《星空》,因为在统计学看来,那是一张画坏了的、甚至有点扭曲的图。
但恰恰是这种“偏见”,才是人类的价值。
写在最后:要把自己练成“有文化的鉴赏家”
读懂了这个逻辑,我们在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其实就一句话:
当“制造”变得极其廉价,“鉴赏”就成了最昂贵的能力。
这道理就像去古玩市场淘金。现在 AI 就是那个不知疲倦的工匠,它一秒钟能给你造出 1000 个瓶子。
这时候,最值钱的不是那个造瓶子的人,而是那个拿着放大镜、一眼就能挑出哪怕只有一个是真品的人——也就是鉴赏家。
Karpathy 说:“Software 2.0 自动化了创造,却把验证留给了我们。”
之前很多人觉得,“既然 AI 能干活,那我是不是可以躺平了?”
现在看,恰恰相反。
做一个“鉴赏家”,比做一个“工匠”门槛更高。它对你的知识广度、审美标准提出了变态级的要求。
如果你没看过顶级的艺术,Midjourney 生成了一张俗不可耐的图,你会把它当成传世名作发朋友圈,让人笑话。
你自己肚子里没货,你就没资格当那个“阅卷人”。
所以啊,朋友们,别把书扔了。
去读历史,去懂哲学,去听音乐,去建立你独特的“品味坐标系”。做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只有当你见过足够多的“好”,你才有底气对 AI 说:“这还不够好,重来。”
你的工作里,有哪些环节是你觉得“只有你能做,AI 绝对做不来”的?
来评论区聊聊,让我看到咱们人类的底气!👇
(PS:为了啃透 Karpathy 大佬这篇硬核观点,我把原文翻了好几遍。如果你觉得这篇“人话翻译”对你有启发,点个“赞👍”、爱心♥️ 或者转发给焦虑的朋友,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