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驰少年安全着陆!中年韩寒,赚钱才是正经事(组图)

拥抱短视频的韩寒

其实早就想明白了

中年网红的游戏规则




“2000年能赚到200万版税,我应该当时就是80后首富。”

今年年初,韩寒成了西瓜视频的个人创作者,这被许多人看作是他回归意见领袖身份的信号。在第一期视频里,他颇为凡尔赛地回顾了自己的“投资”之路。

那个曾经很少以肉身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韩少”,最近越来越频繁现身,为自己或朋友的电影站台,在短视频app里上传vlog,代言的男装广告在写字楼电梯屏幕里滚动播放。

早就走下神坛的韩寒,成了电影产业和商业世界里随波逐流的一份子。

有人烦他吗?一定是有的。但我身边一圈问下来,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韩寒读者们,还都比较淡然。

“年纪到了嘛,毕竟他也快40的人了。”



当作家、开赛车、拍电影,他把自己年轻时吹过的牛逼都实现了。

韩寒的老读者其实都希望他能赚到钱,销声匿迹的那几年里,即便知道他小日子过得不错,也不免着急。

所以到了中年,他能把自己的影响力变现,也顺理成章,而且吃相不算太难看。到了这个岁数才把姿态放低赚大钱,也很韩寒。


01

拍短视频重回意见领袖



除了宣布签约平台之类的预热消息,他在西瓜视频上的个人作品现在只有一条,《让我们对韭当歌:谈谈自己的“投资”经历》。

在2000年,韩寒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发行超过200万册,18岁的他拿到了200万元版税。

“当时不算遗产继承的那些人,我应该是80后首富。”




这话听上去很没谱,但仔细算一下的确不夸张。2000年80后都还是学生年纪,80头那批刚上大学或初入社会,80尾还是小学生。

出版社的老师们担心他一下子拿到那么多钱会走偏,建议每个月像发工资一样给他一万块钱,理性投资。结果他还是坚持把200万一次性都领走。

那是少年韩寒对赛车正上头的时候,结果这200万全都花在了买车、改装、买配件上。五六年后,韩寒成了全国顶尖的赛车手,拿到了7个冠军。



“当年上海房价几千一平,如果我把这200万都买了房,可能已经是腰缠万贯的房东了。”

西瓜视频签约韩寒以后的另一个动作,是让他和蔡康永等人一起参与了一个系列街坊节目《2021有一说一》。

韩寒这一集的剧情设定是走进路边一家面馆,周围吃面的群众都认出了他,纷纷上前合影、表达喜爱之情,然后坐成一圈向他提问。

“你的中年危机有哪些?”

“当年那么狂的韩寒,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呢?”

“您这算不算被生活给磨平了棱角呢?”






在表演痕迹非常重的群演问答里,韩寒并没有显得不自在,回答也挺实在。

“以前总是喜欢骂烂片,后来却越来越少这么做了。因为当你情不自禁要写下一些东西来的时候,你总会发现有一些熟悉的朋友在那个剧组里,你会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曾经一起共事的快乐,就还是忍一忍吧。”

韩寒说,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情世故,“只要不是突破原则、伤害到别人的事,可以为了他人的高兴,让自己不那么高兴一点点。”


02

中年人赚钱才是正经事

中年韩寒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曾经想靠文艺和理想改变世界的他,现在似乎更认可电影和商业的力量。

不再骂烂片,也是因为他现在的主业,就是一个电影从业者,而且是最受关注的那一拨,自然不能再任性而为。

2014年的处女作《后会无期》收获了6.3亿票房,之后2016年的《乘风破浪》和2019年的《飞驰人生》又都在贺岁档拿到了超过10亿票房的好成绩。电影让韩寒赚到了比写书和赛车都高出几个数量级的财富。






在前几年的一次演讲中,韩寒讲过自己对“赚钱”的看法。

“站在这里谈钱,好像和我的形象特别不符。大家觉得我就应该永远是一个翩翩少年,提着大宝剑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大宝剑不要钱吗?”

2015年成立亭东影业后,韩寒成了电影圈的生意人。除了作为导演参与自己的几部电影之外,背后的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他也摸得很透。

韩寒执导的三部电影,博纳影业与果麦文化都是投资方。博纳影业韩寒自己也持有股份;后者果麦文化,则是他年轻时的重要推手路金波的产业,韩寒母亲也是股东之一。

除此之外,韩寒名下还有十余家公司,涵盖影视、体育、科技、餐饮、投资等领域,《地球最后的夜晚》《杀破狼》等电影的出品、投资其实都有他的参与。



相比之下,他曾经执着的文艺梦想,并没能让他赚到太多钱。

春节假期里,外滩君整理书架,从满满灰尘里发现了一本《独唱团》。

这本韩寒主编的杂志,在2010年高调问世,却只存活了一期。

差不多10年前这个时候,韩寒在新浪博客上证实“因自己能力有限,《独唱团》第二期乃至未来各期均无法出版,特此宣布独唱团之团队解散”。

当时,他将这本刊物定义为“文艺杂志”。在封面上,能看见许多被当年文青奉为领袖的人物。

周云蓬、罗永浩、蔡康永、欧阳应霁、石康、彭浩翔,还有现在声名狼藉的咪蒙……另外有些人的名字,在国内互联网上已经完全消失了。




10年过去了,《独唱团》成了《绝唱团》,新浪博客也早已被更碎片化的社交平台替代,唯一活下来的,只有韩寒本人。

ONE·一个app泯然众人,主打文艺调性的“很高兴遇见你”两年倒闭,再加上此前《独唱团》的失败,让韩寒在某种程度上看清了这块商业土地上的游戏规则。

至于赛车,虽然韩寒一直称之为主业,但随着年纪上涨,体能和反应速度各方面都跟不上了。

他自己也说过,在一次结束了电影工作后,还挣扎着尝试过回到赛道上,但在终点前迎接他的只有失望。



03

飞驰的少年安全着陆

男装、护肤品、运动品牌、咖啡、手机、汽车……在韩寒的微博里翻上几页,现在能看见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

节前每天上下班,在办公楼的电梯屏幕里,都能看见他和李诞穿着风衣西服相互谈笑的广告滚动播放。

在这一点上,韩寒也许和老对手郭敬明没什么区别。

同样是在文学创造力消耗殆尽前,把自己的影响力变现,郭敬明选择了综艺,起高楼,宴宾客,楼又塌了,韩寒则选择了大众消费品。

外滩君去年和姜思达聊起郭敬明,他说了这样一个观点。

“很多人之所以否定他,是急急忙忙要和曾经不成熟的自己做割裂。当然,如果你已经研究生毕业了,还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还是要承认自己有问题的。”

对于韩寒,我认为这样的逻辑同样适用。当年他的读者们都站在了30岁当口,回头看曾经的《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嘴里也会嘟囔一句“写得什么玩意儿”。

但和永远停留在巴卡拉和静安紫苑的郭敬明不同的是,韩寒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变化,和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同步的。

韩寒现在看到自己曾经的文字也会脚趾抠地,也会后悔说《像少年啦飞驰》是当时实在缺钱仓促写就的。






“酷”这个字,现在看起来很过时很土,但在8090后的少年时代,“酷”是一个偶像最重要的标准。

某种程度上说,20年前的韩寒就满足了我们对“酷”的所有幻想:反抗传统、嫉恶如仇、幽默风趣、写得一手好字、擅长体育、留着一头长发……相比文学造诣,这些东西更是韩寒收获小众人群喜爱的起点。

粉丝们在韩寒身上投射了自己许多美丽的幻想,想象着他这样特立独行的人也能获得成功,给嘲笑“靠稿费过活”的老师们狠狠一巴掌。

当年作为“小众人群”一份子的我们,现在也开始步入中年,被社会磨平了棱角,融入了大众,所以明白那个怼天怼地的韩寒不会再回来了。

文艺青年能赚到钱是好事,那个飞驰的少年,已经安全着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