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很多年想成为‘美国人’,但我现在明白了,我不需要。”
“中国父母买完东西回家第一件事是什么?让你猜价格!”他晃动着手,用带着上海腔调的英语模仿起妈妈的样子,“吉米啊,猜猜多少钱?”
这段调侃母亲淘到便宜好货情景的表演,是美国脱口秀演员欧阳万成(Jimmy O. Yang,以下称吉米)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视频。
今年6、7月,他来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接连举办了好几场演出,几千张门票刚一上线便瞬间售罄。这是吉米首次在亚洲演出,结果发现自己的热度比想象中大。
今年5月,吉米还来到了上海,这里是他父母的老家。他从小跟随父母移居美国,后来在好莱坞成名,可他却说:“没觉得那里是家。”
上海老家
吉米坦言,这次回上海是一件“小事”引起的。最近,他在美国帮父母清理地下室时,偶然找到了自己9岁时写的日记。可当他翻开日记,却发现上面的中文字一个也不认识了。
“我再也看不懂中文了。我当时觉得又尴尬,又难过。我不得不把日记交给我爸爸,让他帮我翻译。”吉米的父母都是上海人,后来辗转到了香港,又漂洋过海定居美国洛杉矶。
吉米表示:“在家里,我和父母说上海话、广东话和普通话。”葱油拌面配猪腰、腌笃鲜、红烧狮子头、荠菜馄饨……这些菜品的名字,他至今都能用地道的上海话讲出来,却不会写了。“所以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回到中国(看看),重新认识自己作为一名华人的身份。”
这次回国,最让吉米感到兴奋的是能吃到正宗的上海菜,各式各样的中餐厅也让他感到新鲜,“无论是精致的装修,还是宽敞整洁的店面,都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对于吉米来说,中国的变化与发展就像一场信息大爆炸,他说:“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太多的中国文化我都不知道,我只去过上海、北京、香港……中国人应该熟悉自己的文化,我越来越感兴趣,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
·吉米在上海游玩。
他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打卡”,还一口气办了好几张中国视频网站的会员卡,想通过看剧来更深入地学普通话。他希望从语言、饮食、生活方式上去了解中国,如饥似渴地“补课”。“我对过去20年的中国流行文化、社会进程几乎一无所知,像个一年级学生。”吉米说,他给自己定下了把中文说得更流利的任务,“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理解这里的文化。”
“我们不是个个都会功夫”
1987年,吉米出生于香港。13岁那年,家人移居美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童年时期的吉米(右一)与爸爸、妈妈、哥哥。
初到美国,他像大多数中国移民的孩子一样,经历了语言不通的尴尬。一次,同学跟他打招呼:“What's up?”(英语问候语,字面意思为“上面是啥?”)他就抬头看,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还有一次,他听到远处有人高喊:“Heads up!”(意为小心,字面意思为抬头),以为这也是打招呼,刚想转头回答,却被飞来的橄榄球迎面击中。后来吉米回忆说,当时他觉得很丢脸,但现在这些经历都成了脱口秀最好的素材。
为了尽快融入美国文化,吉米开始通过电视学习英语。勤学苦练两个月后,他发现自己看的是西班牙语频道。接着,他换了个说唱节目频道,学着用押韵的俚语说话。结果,吉米在学校里一开口,同学都朝他翻白眼。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受够了嘲笑的吉米面对同学的恶意,摆出李小龙的姿势,来了个回旋踢,把同学们都吓住了。“他是李小龙!”同学们被吉米的招式震慑,从此不敢再惹他。
按照父母的规划,吉米初中毕业后进入加州比弗利山庄高中就读,大学考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此时的吉米进入了叛逆期,留起长发,还经常逃课。
大学毕业后,父亲给吉米在一家知名金融咨询公司安排了实习岗位。但一直按家庭规划成长的吉米,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最终放弃了金融公司的岗位,决心追逐演艺梦想。父亲却告诉他:“追求梦想会让你变成流浪汉。”——这次对话后来被吉米写进了脱口秀。
一次,有人问吉米:“你是什么时候决定要说脱口秀的?”他回答:当我陷入绝望的时候。“比起让父母失望一阵子,让自己失望一辈子更糟糕。”
·吉米脱口秀表演视频截图。
一开始说脱口秀时,吉米根本挣不到钱。为了维持生计,他做过各种兼职工作:卖二手车、开网约车、在俱乐部当DJ。通过这些经历,他学会了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认为这与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我做过至少3年‘开放麦’(非正式演出),不仅一分钱不赚,还要倒贴5美元才能上台讲5分钟。”吉米在自传中写道。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演机会,他经常开车到加州最南部的圣地亚哥,有时甚至到了美墨边境,只为能在当地的酒吧演上几分钟。有时候,一场演出的报酬只有一个汉堡或者一碗玉米片,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舞台时间,舞台时间,舞台时间,舞台时间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刚开始做脱口秀的时候,它比钱更重要。”吉米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表演,获得观众的即时反馈,才能精进演出效果,“我上台讲个笑话,如果效果不好,第二天就能带着一个更好的版本回来。”
2014年是吉米的人生转折点,他参加了电视剧《硅谷》的试镜。吉米要演的角色是一个越南裔美国人,原本的角色设定平淡无奇,他在试镜时决定按自己的方式来表演。
在华人家庭长大的吉米,觉得自己按照华人的方式来演更真实自然。最终,他的独特表演让选角导演和制作人眼前一亮,他们觉得这个版本既有趣又真实。最终,片方不仅决定录用吉米,还把角色从越南裔的“邓恩·阮”改成了华裔移民“杨简”。
这件事让吉米意识到,他不需要为了融入美国而改变自己,反而应该拥抱自己的独特性。“我的不同不是劣势,而是优势。”吉米说,“我花了很多年想要成为一个‘美国人’,但我现在明白了,我不需要。我可以既是‘美国人’,也是华人,这种多重身份其实是我的‘超能力’。”
这些年来,吉米一直试图通过脱口秀来改变美国人对亚裔的刻板印象。有一次演出散场后,一位美国观众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没想到你的英文没有口音!”这让吉米哭笑不得,“我在美国都20多年了,哪来的口音”。
不过,他也有一点高兴:“我的(脱口秀)让人家知道,亚洲人也是各式各样的。我们不只是美剧里的服务生、技术宅,我们不是个个都会功夫、个个数学出众,我们可以有口音、也可以没有。”
·吉米(左)出演美剧《内景唐人街》。
除了脱口秀,吉米还积极把中国元素带入到多部影视作品里:他出演了杨紫琼主演的电影《摘金奇缘》,还出演了热播剧《内景唐人街》。2020年,他的首个喜剧专辑《好买卖》在亚马逊流媒体视频网站上线。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他成功跻身好莱坞知名亚裔演员行列。
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作为新移民,吉米在成长中经历了不少文化冲突。
初到美国时,吉米发现两个国家的父母对于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他说:“美国父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啊’‘今天吃了什么吗?’‘学校里怎么样啊?’……但在家里,我爸妈从来没说过‘我爱你’,但每天都会给我做五个菜,这就是他们表达爱意的方式。”
·吉米脱口秀表演视频截图。
最终,父母含蓄的东方表达方式,还有家里发生的小趣事,都被吉米搬到了脱口秀舞台上,讲成了段子。“最初来看我演出的观众,大多是通过美剧《硅谷》认识我的,其中很多是美国人。后来,我讲了上海家庭在美国生活的故事,慢慢地,华人观众越来越多。”
吉米意识到,最能让观众发笑的段子,不是夸张的情节,而是能让观众产生切身联系的故事,让他们想到“我爸我妈也是这样”。如今,吉米在北美巡回演出,有时还会带上父亲一起亮相。
对此,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吉米的幽默具有文化缓冲性,能够化解冲突,制造共鸣。他的表演具有很强的衔接性,可以让本土情绪的文化表达在公共地带实现碰撞与交流。”
·吉米(左)与父亲在美国夏威夷同台演出。
现在,吉米还希望自己能成为东西方文化产业的“连线人”。“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吉米说,“不是那种刻板印象中的中国,而是现代的、多元的、充满活力的中国。”
于是,他不断地在作品中融入中国见闻,从上海的便利生活到中国的科技产品,用幽默瓦解偏见。他还在美剧制作中力推亚裔团队入驻,以此推动美国影视圈打破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
近年来,目睹中国脱口秀的“爆发”,吉米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如果我能用15年的舞台经验帮助到年轻一代的喜剧演员,和他们一起打磨专场,推动这门艺术更上一层楼,我会非常开心。”
韩浩月表示,吉米的故事折射出了新一代华人移民的文化觉醒、身份认同乃至文化自信。“对于美国华人来说,在‘回归’与‘输出’之间,需要艺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深刻认知,并且能够把这种认知进行高度提炼,有效地传达给观众。”
监制:张 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