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爸爸活”街头宣传 三上悠亚代言 日本人破防(组图)

日推(X)上有条贴文直接炸锅了。

起因很简单——有人在涩谷街头看到一辆“爸爸活APP”的宣传卡车,就那样光明正大地放着洗脑神曲,摇着灯,晃晃悠悠地开过去。

没看错,是“爸爸活”的广告卡车。

网友拍下视频的时候语气都在抖:“天啊,这种车居然能在大街上跑?我们国家脸都不要了吧。”

紧接着,别的网友补刀:

“在涩谷这种地方,一边放歌一边打广告,这也太离谱了。”

“真想看外国人看到这画面会咋想。”

这辆车宣传的是个叫 “mypappy” 的APP。

官方介绍写得一本正经:这是“面向年收入1000万日元以上男性的高端交友平台”,注册的时候需要提供年收入证明,低收入的人没有办法玩,这就塞选了高端的人群,不信的话可以注册看看。

这看起来像是中年精英专属交友软件,但你再看这个名字——“mypappy”。懂日语的人都懂,这不就是“我的爸爸(sugar daddy)”的意思吗?

最绝的是,他们还请来了日本著名女优三上悠亚来代言。

嗯,这就更不用解释了。

说到这里,有的人不太清楚,得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爸爸活”。

简单讲,就是年轻女性和年长男性见面吃饭、聊天、约会,然后拿到“补贴”——钱、礼物、交通费什么的。

一开始很多人强调“不发生性关系”,说这只是“吃饭陪聊”,但现在谁还信这个?

新闻里提到“爸爸活”的地方,十有八九都绕不开“性交易”、“勒索”、“未成年”这些关键词。

在法律层面,日本也没彻底禁止这事。只要不发生性行为,就不违法;但一旦收钱发生性关系,就算卖春。

也就是说,它就卡在那个模糊的灰色地带里。

对很多年轻女孩来说,“爸爸活”几乎成了一种“轻松赚钱的兼职”。

这就比便利店打工轻松多了,钱来得快,还能买点小奢侈品。尤其是女高中生群体,有人甚至把这当成“青春体验”的一部分。

所以,日本网友为什么会对那辆卡车反应那么大?

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爸爸活”,而是——

可以偷偷做,但不能在涩谷大街上打广告啊!

在日本人心里,“爸爸活”属于那种“知道存在但不想被看见”的事。

就像某种公开的秘密。

你要真摆到明面上,还配上闪光灯和音响,那就不是“私密交易”,而是“国家级丢脸现场”了。

于是在这新闻评论区下网友们都炸裂了:

“公共道路上宣传性剥削?太恶心了。”

“你希望被外国人看到这种画面吗?”

“孩子也会看到吧,这对教育太糟了。”

当然,也有几位“自由派”网友不以为然:

“有需求就有市场,合理存在。”

“羞耻感这种东西早过时了,性也该开放。”

“别剥夺贫困女性的选择权。”

但你仔细看,其实双方都没在讨论“爸爸活”该不该存在,而是在吵“这事让日本看起来丢不丢人”。

真正让日本人不舒服的,不是道德,而是形象。

日本社会的“耻感”文化,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是说“这样做不对”,而是说“这样做让我们丢脸”,好像只要别人看不见,就没问题。可问题是,这种“假装看不见”的态度,迟早会反噬。

比如,有网友在评论区补刀提到了现实:

“政府不解决贫困,就默认年轻女孩去卖春。”

“好像社会已经默许穷人通过身体赚钱了。”

确实,日本的“爸爸活”之所以火,不只是欲望问题,更是贫困问题。

日元持续贬值、物价高企,普通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一些年轻女性为了快速赚钱,只能被这种灰色产业吸进去。

而更讽刺的是,日本人不但在本国放任这种事,在海外也“出口”了。

今年6月,日本驻老挝大使馆紧急发公告,提醒本国男性不要前往当地“嫖宿幼女”。

没错,这种行为猖獗到外交机构都看不下去。

媒体还直接点名:日本和韩国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性交易”的主要客群。

另一边,日本女性的“海外卖春”也成了现象。

随着经济下行、汇率暴跌,越来越多日本女性被“高薪招聘”吸引出国——老挝、柬埔寨、泰国都有。

那些招聘广告写得特别诱人:

“每小时3万日元起”“合法工作”“安全无风险”。

结果去到当地,很多人被迫从事性交易,甚至更糟:有人被贩卖、被囚禁、被注射药物。

再回到那辆开在涩谷的“mypappy卡车”。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日本社会那些想掩盖的尴尬:

经济焦虑、性产业灰色地带、社会冷漠、虚伪的体面感。

一个日本网友总结得很犀利:

“日本人不是不懂对错,只是太怕丢脸。我们以为沉默就是‘尊重’,但其实是纵容。”

所以,真正的问题从来不只是“爸爸活APP”能不能打广告,而是当整座城市都习惯对这种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