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民跟粤语交手:东北粤语是种什么语言?

东北话和粤语,互相听不懂,但总引起奇妙共鸣。

就连广东帅小伙和东北靓女娃谈个恋爱,都能上热搜。

虽然总是有人觉得粤语跟东北话是两种方言的极端,互相听不懂。

但现实是香港明星在学东北话,东北人在创造粤语歌,而且东北人对粤语歌的执着,一点都不比广东人弱。

这追根溯源,又有好多故事。


看电视启蒙粤语歌的80年代

粤语歌首先唱响在香港。

这句不是废话。70年代以前的香港,上流社会的构成多是来自内地的资本家,电台天天播的是国语时代歌;那香港人呢,每天蹲在家听「落街冇钱买面包」的粤曲。

随着经济起飞,香港人兜里多了不少闲钱。物质得到满足的下一步,就是填补精神空虚,香港人个个精神抖擞,脑子灵光,本土文化创作热情一下就上来了。

以许冠杰为代表的一代唱作人开始注重粤语方言创作,把香港的「打工仔」的市井文化用粤语唱出来。

前段时间,72岁的许冠杰搞了无人音乐会,给疫情下的人打打气,旋律一起来,很多听不懂粤语的东北人也能跟着迷迷糊糊地哼了出来,才知道原来那是他啊。

东北人民第一次跟粤语歌交手,是80年代。

那时候不管是香港还是东北,还没有硬件支持你到世界冲浪,信息获取只能靠官方投喂,给你看啥你就看啥。

东北三省头一回尝到港剧的味道,是那部「大侠霍元甲」。它是第一部香港传入内地的电视剧,一来就大热,搞得万人空巷。

一到点三姑八姨和没写完作业的小屁孩都搬好小凳子围在电视前,而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也随着霍元甲的迷踪拳成了第一首东北人争相翻唱的粤语歌,不少北方的人甚至还这首歌当做粤语版国歌。

港版「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原唱是叶振棠,引进内地的时候,徐小明觉得太柔气势不够,于是自己唱了一版,用在了内地版的片头片尾。

广东以北的人爱把粤语叫做鸟语,这种刻板称呼也许从80年代就开始了。

没接触过粤语的东北人,头一回听这歌,唱的啥「衡 水 拜 年」狗屁不通,对应着字幕「昏睡百年」才知道原来这种阴阳怪气腔是香港的方言,也叫粤语。

后来这种怪腔怪调的唱法,席卷中国。全国人民用着统一又不太标准的方言在唱着那句「万里长城永不倒」,当然包括东北人在内,大伙儿带着爱国主义的血气方刚,用蹩脚东北式粤语把这歌翻唱了一遍又一遍,大人小孩,都学。

而正是那会儿,东北式散装粤语歌启蒙完成。

粤语歌学习教材要是只有一首,那塞牙缝都不够。尝到甜头以后,内地陆陆续续引进香港电影,1985年的「上海滩」又引发一波全民唱粤语歌和模仿的风潮。

「马大帅」范德彪做梦成了许文强

「狼奔,狼留,蛮里涛涛缸水wing罢优…」院办那位东北舍友张口就来并缓缓把纸巾搭在脖子上,说这是她的粤语歌入门。

上海滩讲的是表面五光十色内里黑暗横流龙争虎斗的黑社会故事,而周润发演的许文强,柔情硬汉型,正中青年们的审美靶心,东北小品也有不少上海滩的影子。

据我妈回忆,她能看上我爸,就因为当年他学许文强有模有样的。其实全国都一样,那时候东北的街头巷尾,都是「上海滩」,听多了唱久了,东北人靠着嘴巴的肌肉记忆就能流畅地把粤语歌哼唱出来了。


翻唱改编广东歌的8090年代

时代再稍稍再往后点,就该张国荣出场。

香港正是软文化输出的黄金时期,而世界另一边的东北掀起下岗潮,不说当年的人怎么扛过来的,但熬下去了以后,东北青年一夜长大,学会了苦中作乐从香港流行歌中吸取精神养分。

香港兴起的士高舞和迪厅雨后春笋般冒出来,青年们扭着肩膀踢着小撇步,哪哪都有人在跳在唱。

批发几句粤语歌词来把妹是那个时代的装逼必备。一首张国荣的「Monica」成了全东北迪厅的标配:

随着收音机,卡带,DVD等载体普及,香港流行文化又进一步洗了东北青年的大脑。

孙楠在「我是歌手」就翻唱过90年代红极一时的「讲不出再见」,致敬谭咏麟:

粤语9音6调,国语4音,北方人学习的难度跟南方人学儿化音是一样的。但东北人的粤语自信,也跟广东人港普通话自信一般高。

西瓜视频@胖鹿先生

东北青年爱模仿香港黑帮电影、学张国荣、谭咏麟唱歌跳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散装粤语发音规则」。

其实在张国荣和谭咏麟称霸乐坛的时候,还有梅艳芳,李克勤等等唱得好的歌手,但只有一两首歌出了圈。

比如爸妈那一代人,一定用过陈慧娴的「千千阙歌」当手机铃声。「致青春」里有个场景,郑薇抢了副院长的麦,慷慨地唱了首「红日」,里面的北方粤语声调已经出现雏形。

那个年代的东北KTV包厢,总有一个在唱红日。连我小时候家里按的家庭式KTV,也是一天循环好几次红日。

另一个巅峰,是张国荣谭咏麟退出歌坛后,香港册封了四大天王—— 歌神张学友,综合刘德华,文艺黎明,舞王郭富城。

「追星族」 就是那会儿诞生的。新闻播过刘德华被狂热粉丝跟踪,我看着身旁的已婚女士拳头握得比菜刀都紧。

四大天王的红火程度在香港和内地呈现完全不一样的走向。黎明在香港人气最高,但内地的还得数刘德华。

因为刘德华出不少了国语歌,迷倒一大批新时代的东北人。兜兜转转好几圈,国语歌领东北人入门,再把粤语歌唱了个遍。

东北小伙模仿刘德华「笨小孩」

有东北的狗友看了沈阳那场张学友的live,说当「遥远的她」唱起来的时候,虽然脑子不能立刻翻译出啥意思,但不妨碍全场东北人哭得一塌糊涂。

毛不易学生时期参加比赛时,也选了这首。

院办也才发现「开心的马骝」这种歌名用普通话读出来特别别扭的歌居然在东北也火过。

马骝,就是猴子的意思,也用来形容小朋友很调皮。跟着Andy go Andy gogo Andy go(Andy是刘德华英文名)的节奏,东北人也跟着蹦起来,用粤语注音一句句跟着唱:

刘德华演唱会上旧病复发,全场观众不管哪儿人,万人合唱了当年的经典「一起走过的日子」,「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义,多少风波都愿闯,只因彼此不死的目光。」

李健曾经说过 「东北人对粤语有种执迷不悟的情有独钟」,他自己翻唱过谭咏麟的「一生中最爱」:

另一批带领东北人跨越语言障碍被传唱的,是Beyond。

90年代中,「好多男生最喜欢的乐队是Beyond,最崇拜的人是黄家驹,最喜欢的电影是古惑仔系列。」

演员大鹏,吉林人。在12岁学习吉它的时候就迷上Beyond,大学时候组了个乐队叫「天空乐队」因为喜欢「海阔天空」这首歌。那会儿在吉林一直唱Beyond,也很受欢迎。

他在电影「缝纫机乐队」里面,也翻唱Beyond的「不再犹豫」。

古惑仔的带货能力也不容小觑,知道现在,东北街头唱粤语歌的人,还是会选「友情岁月」。

粤语在东北的影响力,包括但绝对不局限于年轻一代。

赵本山大叔在「同学会」小品还彪了几句粤语:「雷猴啊,雷嗨温斗啊,洒洒水啦」,东北人一下就get到笑点了。是东北粤语的内味儿,东北人大概也知道不太标准,但这不妨碍他们继续大声唱大声学。

东北人那会儿还没发现,这些年死记硬背下来的一首首粤语歌,会成为他们的成名曲。


原创版东北粤语歌的20世纪

20世纪的东北歌坛天翻地覆。

虎扑有个分享,一个东北哥儿们,五年几乎只听粤语歌。院办法翻了一下他推荐的歌单,基本上把我初高中大学的青春都补足了。

而且这样对粤语老歌执着的人,远远不止一个。

从「浮夸」「明年今日」「野孩子」「好心分手」,到「爱与诚」「酷爱」,后来的「耿耿于怀」到最近又唱回来的 「处处吻」。

B站@Skm破音小魔王,「处处吻」

东北的粤语自信建立起来,该翻唱的翻唱,毫不掩饰。

比如小沈阳,算是院办见过唱得最差的东北人了,但也不妨碍他在节目上唱「一生所爱」致敬「大话西游」,还有2012年在颁奖晚会上,跟老婆一起唱「你懂得」,唱着唱着俩人突然变换语言唱起了粤语:

小沈阳只是个代表人物而已,到快手B站随手搜粤语歌,东北翻唱的人不比广东的少。

东北人甚至创造了个新词,叫「东北粤语」,但那会儿东北人也没料到广东人未来会跟东北人学粤语。

最有代表性的,是「咱们屯里的人」。

我一开始搞不懂为啥刘德华要唱这个歌,后来才知道是罗凯楠模仿刘德华的粤语唱腔,翻唱的。

一点也不违和 @B站城管陆战队

沈腾在「夏洛特烦恼」里头唱了一曲儿,一唱而红。出了电影院,就连广东人都在歪着嘴学「窝滴老噶,奏组在择锅屯」。

绝对不能唱标准

李克勤也翻唱过,但那种东北调还差那么一点:

发现了吗?从那会儿开始,大家对东北粤语已经有了认知,说不出来是啥,但内味开始有了划分的标准。

刘烨在「在远方」的剧里角色要求得天天唱「海阔天空」,那个口音,就非常的东北粤语。

保剑锋夸刘烨唱「海阔天空」东北第一,能延年益寿还上了热搜,其实刘烨唱得一点都不标准,但东北人不在乎。

同样被吐槽的,还有之前超火的「野狼disco」里「森里滴发 偶想要带雷回噶」,广州的脱口秀演员吐槽说,里面的粤语没一句准的。李诞出来反驳,「你一个说脱口秀的,你懂啥」。

这种广东人听了头掉,东北人倍感亲切的语言是门新语种,叫东北粤语。

你看陈伟霆翻唱,就是得唱成那样才行

这种语言,从东北人的散装粤语启蒙开始,就开始培养起来。东北人老早就知道不能通过普通话的4音来标注粤语的9音来学习,那个状态有了就行。

微博@万能66666

于是,这种更加魔幻的音调成了东北本土化的东西,糅合了东北那些年代对香港流行文化的追捧和东北人祖上传下来的自信口音,特别有辨识度。

并且也只有东北人知道你在说啥:

甚至东北人的粤语自信已经可以出师,去教北京人唱粤语歌:

院办也没想过,粤语歌会以这样的形式重新掀起一点波澜,在离香港广东最远的东北,让人们回忆起上个世纪的魅力和光荣。

黄伟文说过,如果你懂粤语,那你就知道,「我爱你」,一定要说 「我ngo5爱oi3你nei5」,别的发音都不行。老舅也说过,粉丝给他纠正「野狼disco」里面的粤语不是这样唱的,他说没关系,就要这样。

院办也觉得没关系,东北粤语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粤语歌的感情和反映特定的时代,挺好的。连我爸打字都开始说「咋整」,不是说「怎么办」了,下次的东北流行风向,说不准是广东人掀起的,哈哈。

资料参考:[1]Nosa Lee (Wrangling Mountain Taoist)'s Blog: 20 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歌坛都是哪些人撑起来的 [2] 虎扑步行街: 作为一个东北人,最近的五年基本只听粤语歌,有喜欢粤语歌的JRS来交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