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罕见警告突发因素超预期 封控危及中国经济


3月31日,上海浦东,没有车流的道路。

2022年已经过去三个多月,新一轮疫情在中国依然肆虐。不同于过去两年,奥密克戎传播快,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广东、吉林、陕西多点爆发,而且包括上海、深圳等重要经济中心。

实际上,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已经开始放缓,但是这轮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全球经济引擎的运转格外困难——在严格防疫措施下,卡车司机面临短缺;工厂大面积停工;供应链的扰动不经影响中国,而且波及全球。

备受关注的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将于下周一公布。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近期一次座谈会上形容,“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使得“经济运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用词谨慎的中国政府使用这样的叙述颇不寻常。

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中国也出台多项政策,甚至经历四年持续压制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松动的迹象。即便如此,分析师认为,防疫策略不调整的情况下,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将很大。

疫情下的经济压力

“封控措施发出了一个明确信息,那就是中国将遏制疫情放在优先于经济的地位,对防疫策略的调整可能会推迟,”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邢自强在报告中表示,“基础设施支出增加、房地产政策放松可以期待,但更大的问题仍然是如何找到防疫策略的出路。”

摩根士丹利甚至将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环比增速预估下调到零,将同比增速预估从4.5%下调到3.9%,并且认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将导致中国无法实现今年全年5.5%的增长目标,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仅为5.1%。

此外,财新传媒对14家机构的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2022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的预测均值为4.5%,较2021年四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低于全年5.5%左右的目标,预测区间为3.8%至5.0%。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3月以来中国本土疫情反弹明显,受影响省份数量和相关城市经济体量,都创下了2020年3月以来新高。

中金公司认为,在各地较为严格的疫情防控要求下,市内和跨区域人员流动明显下降,线下聚集性、密接型消费受影响较大,预计疫情约对一季度GDP同比增速造成0.3个—0.7个百分点的负面冲击,预计同比增长5.0%左右。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宋铮最近与几位学者进行联合研究显示,如果对北京或上海这样的一个特大城市实施封城两周,对当月全中国GDP的影响大致在2个百分点左右(根据去年数据测算,约为1900亿元),其中约有7%是来自于当地封城对其他城市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

红灯频闪

除了分析师的预测,各种经济指标也体现出这轮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

中国海关总署公布,3月以美元计算的进口总值按年跌0.1%,是自2020年9月以来首次下跌。这一数字出乎市场预期,市场原预计上升8%。一季度,包括原木、初级形状塑料和钢材等原材料,分别下跌23.3%、14.9和13.4%。

信银国际首席经济师卓亮表示,3月中国内地部分大城市和省份开始实施严格疫情防控,消费渠道受严格的限制,对内需有明显影响,间接影响进口,短期内需和进口改善将取决于疫情防控,以及当局是否放宽政策。

疫情影响消费需求,使进口下降。但中国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创三个月高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3%。

为何需求降低,物价却在上涨?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解释,疫情对物价有“正反两面”影响,一方面,抑制服务及非必选商品需求,使近几个月国内服务、非必选商品销售价格同比走低,拖累内需;另一方面,果蔬生产及物流成本高升,再加上能源价格飙升,推高果蔬价格。

周茂华还提醒,PPI的持续高位运行,反映部分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生产投入成本压力仍不小。

中国的选择

这些经济指标反映出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国际通胀向国内的传导、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将不可避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终端产品的通胀也会逐步加剧,其结果将推高今年物价,并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两年过去了,从第一个“封城”的武汉,号召众志成城抗疫,到当下正在经历“封城”的上海,应对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甚至暴露出的问题也很相似——物资供应不足、其他病人得不到救治、宠物被打死等。

改变的是病毒——新的变种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更快的同时毒性更弱,严防死守坚持清零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不划算。

改变的还有人们的心态——武汉封城之初,对于未知病毒的恐惧占据主导;两年过去,新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医疗防治能力增强,使恐惧减少,但长期反复走进疫情阴影笼罩,人们对生活受限制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生命与生活(lives or life)的选择。”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此前在香港出席活动时称,如何平衡两者成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要权衡的事情,封锁措施虽然有效,但没办法长期执行,人们总是要回归生活。

出于如此考量,以及民众反对封锁的压力,曾经如中国一样执行严格“清零”政策的国家,纷纷宣布“与病毒共存”,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此外,还有经济原因。王乙康称,新加坡是一个小国,高度依赖外部的物流和人流,长期封锁代价太大。

中国虽然经济复苏之路成绩斐然,但从去年四季度再到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显著降速,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领域受到封城影响,无力拉动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官方一边通过封城管控上海疫情,同时却宣布在8个城市试点一个月,缩短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由“14+7”调整为“10+7”。

多重应对

物流业停滞是目前上海等城市面临的最大瓶颈。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但就短期而言,仍有必要尽快降准降息,提供充裕的流动性,以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轻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刚刚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适时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国内新冠疫情阴霾笼罩,经济下行压力之大有目共睹,央行宽松政策或箭在弦上,工具箱内包括结构性宽松及降准降息等子弹随时待发。

此次国常会未直接提及具体宽松政策,或意味着经济多重压力之下,释放货币政策最大效能、多措并举发力的概率加大。

此外,作为拉动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财政部还宣布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用途范围,将加大支持城市管网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等领域项目。2020年疫情爆发之初,中国政府也曾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包括增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领域、加快建设5G网络等。

截至3月末,中国今年累计发行专项债1.25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发行额增加1.23万亿元。

财政的窘迫

虽然中国的中央财政部门积极推动投资,但地方财政收入并不乐观。

今年一季度,鹤岗市宣布实施财政重整;霸州市因为财政困难违规乱罚款、乱收费;甚至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浙江等省出现公务员工资缩减、缓发补贴等情况。

4月1日,空荡荡的上海街头。

“这几年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一直都在,所以每年都会出现几个市县财政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发达省份的困境。”中国一所大学财税学院的学者向BBC中文表示,鹤岗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企业迁出和人口外流严重,财政收入和预算都在不断压减,但偿债压力没有少,所以财政要重整。

上述学者表示,今年各地“稳增长”压力大,需要加大投资稳住经济,然而最重要的收入,即土地出让金,却出了问题。

在2020年中国疫情最严重的年份,中国土地出让收入飙升至创纪录的8.4万亿元,相当于澳大利亚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支撑了当年的财政预算。

在此之后,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突然收紧,比如设置房屋成交指导价,对重点房企融资提出“三道红线”,以及土地集中拍卖等。

一系列政策深刻改变房地产金融格局,火热的楼市骤然遇冷,包括恒大在内的房地产企业陷入困境,相应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罕见地出现大幅下滑。

官方背景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经济蓝皮书中称,“2022年房地产市场很可能继续承压,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相应面临较大挑战,这将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进而对地方债风险产生影响。”

房地产救经济?

中国已酝酿十多年的房产税一度被提上日程,去年十月宣布扩大试点,但仅仅5个月后就被叫停。3月16日财政部网站发文称,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今年内不具备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城市的条件。

多家机构认为,2022年房地产税试点可能还是在酝酿方案的过程中,不会推出,以减轻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压力。

不仅如此,长期施加在楼市上的压力有放松的迹象。今年以来,中国多地密集出台房地产宽松政策——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已经累积有超过70个城市发布了稳楼市新政。苏州、南京等热点城市也加入了政策松绑的大军。

中信证券研报称,3月以来因城施策的政策利好加速涌现,结合以往的规律,销售的回暖并不遥远,商品房销售增速二季度或将见底回升。

过去几轮经济衰退期,中国都释放政策,通过刺激楼市来提振经济。中国前地产商任志强有一个颇为流行的比喻——房地产就像“夜壶”,宏观经济不行了,就拿出来用一下,刺激刺激,用完了再踢回床底下。


上海封锁 161家台湾上市公司停摆 和硕两大制iPhone工厂歇

据彭博社报道,包括和硕(Pegatron)和Macbook制造商台湾广达电脑公司(Quanta Computer)在内的30多家在中国的台湾公司已经停止了中国东部电子产品中心的生产,以遵守当地政府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防控措施,这给本已脆弱的全球科技供应链造成雪上加霜后果。

台湾广达电脑集团在周三(4月13日)已表示,因此将暂停其在上海一家工厂的运营。这些台资企业在提交给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文件中表示,至少还有30家企业将在4月19日之前暂停生产。一些公司表示,尚不清楚对其财务状况的影响,而另一些则预计不会有重大影响。昆山是上海附近的一座繁华的城市,台湾和硕及立讯精密等苹果公司的供应商都在这里设厂。4月初,昆山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防治新冠疫情扩大的封锁行动。

自 3 月底以来,中国已将上海置于严密监视之下,附近的昆山工厂也加强了限制措施,以控制自 2019 年底在武汉市发现冠状病毒以来,该国出现的最大规模的新冠病毒疫情。

全球市场,从手机制造商到芯片制造商都严重依赖中国和东南亚进行的生产,并在疫情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后,进行了供应链部署的多元化。

根据台湾金融监管局的数据,截至4月7日,共有161家台湾股市上市公司表示,他们在上海和昆山工厂已经停业,其中41家是生产电子产品的公司。

天风国际证券 (TF 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分析师郭明池表示:“在最好的情况下,可能要等到 4 月下旬或 5 月初才能全面恢复生产,”他并补充说,苹果集团则因有强大的供应链以及中国政府的关系,可以将所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

苹果集团没有对此做出立即反应和置评。 根据据市场研究机构--集邦科技咨询( TrendForce) 数据商指称,在中国,由于人员、物流和运输等的问题,正迫使这些制造商依赖他们现有的库存,勉强满足生产线上的需求,而且加剧了生产组件、元部件不匹配的问题。

根据集邦资讯的报告, 防疫封锁措施解除后的货物出口,以及对材料需求的增加,也可能造成海关的阻塞,这也将会导致潜在的交货延误。

随着消费者将资金从购买手机和小玩意产品转移到民生基本必需品上,对 iPhone 手机的需求量也可能造成打击。

对中国有重大投资的台湾和硕集团表示,能否复工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批准它这两家工厂。但尽快恢复工作。

该公司表示将与客户和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并将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一旦可能,就会尽快恢复工作。

另一个比和硕集团规模更大的台湾企业富士康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也在中国组装苹果iPhone手机。上个月,富士康在中国南部深圳的生产业务也因新冠疫情大爆发而中断。


坚持清零政策 上海封控危及中国经济前景

2022年4月12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所收治新冠患者的方舱医院。

在中国新冠清零政策的背景下,上海仍然处于严格的封控中。考虑到上海是中国主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中心,以及封控很能蔓延到周边经济区,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正受到冲击。

自3月28日以来,中国官员对上海2600多万居民实施了封控,几乎所有人都被限制在家中。这是中国武汉在2019年爆发新冠疫情后最大的一轮封锁。

长时间的封控令上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承压,商店和餐馆被迫停业,工厂关门或限产,货运拥堵情况越演越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周一在一周内第三次警告称,新冠激增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

上海还没有解封的迹象,周边及更多城市也面临随时被封锁的风险。据中国官媒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周三在海南表示,中国绝不能放松新冠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野村证券的分析师估计,中国有多达45个城市目前实施了全面或部分封锁,影响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约40%。

上海疫情不断发酵

上海是中国经济重镇,2021年GDP达到6800亿美元。上海还是全球第三大股票交易市场,也是对中国大型企业和国际企业最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然而,这一切都被封锁按下了暂停键。据CNN对上海、深圳和北京的证券交易所文件的统计,至少有40家中国公司被迫暂停在上海和其他地区的业务。

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夫鲍尔(Gary Hufbauer)告诉美国之音:“封锁使大上海地区的旅游业停滞不前,零售业、教育、医疗服务等都放缓了。这种不利影响相当严重,我很惊讶北京当局继续推行封锁模式。”

封控措施迫使工厂要么停止运营,要么通过“闭环”操作,即固定的工人留在工厂,以保持生产线的运行。但由于官方对采购材料和运输的限制,工厂即使“闭环”运转也受到影响。

据路透社周三报道称,富士康旗下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透露,该公司在与上海接壤的昆山的一家工厂一直处于闭环状态,只能以60%的产能运行。

封锁对运输行业的冲击尤其大。来自各地的卡车司机被要求遵守上海严格的防疫检测和隔离规定,这导致卡车大范围的排队和延误,推高了货运价格。

拥有最大集装箱港口的上海由于港口工人短缺而出现严重的卸载延误。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将货物从港口送到本地加工厂,很多船只被滞留在海上。

据彭博社的航运数据,截至4月11日,上海有222艘散装船在等待,比一个月前增加了15%。

数据还显示,由于一些船主试图将船只转移到中国国内其他港口,船只拥堵情况已经扩大到宁波舟山港和更北边的日照、董家口和青岛等港口,后者等待的船只数量同比增加了33%。。

哈夫鲍尔说:“由于工人被封锁,港口无法承载正常的货物量。这当然减少了上海和中国内地工厂的各种产品的出口,还减少了工厂所需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以及消费品的进口。”

上海及周边的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中国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制造的关键集群。如果政府延长封锁期,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该地区的企业可能会耗尽库存。

目前很多制造商在物流和供应链混乱的情况下停止了生产。特斯拉和大众汽车在上海的工厂已经关闭数周;超过30家主要生产电子零件的台湾公司报告暂停生产,其中包括组装苹果公司手机的台湾和硕公司。

随着中国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汽车生产也高度依赖电子产品和芯片供应。长三角地区占全国芯片产量的一半,其中江苏占33%,上海占10%。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西亚(Alicia Garcia Herrero)周四在一份分析中表示,在过去封城和电力短缺期间,地方政府通常优先考虑芯片生产,尽可能减少受阻的情况。然而在最近的封控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停产。

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周三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写道:“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五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外国商业团体对该国公司受上海封控的影响感到担忧。中国欧盟商会上周致函中国政府,说明当前的新冠措施如何扰乱了欧洲公司的运营,并敦促中国官方修改政策。

商会主席援引中国德国商会近日展开的一项调查称,在中国,51%的德国公司的物流和仓储,以及46%的德国公司的供应链“完全被中国目前的新冠情况所扰乱或受到严重影响”。

全国经济承压

鉴于上海的持续封控,一些国际金融机构近日削减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警告称中国清零政策的经济成本正在不断扩大。

世界银行上周将中国2022年的经济预测降至5%。低于中国官方设定的5.5%的经济增长目标。

世行在最新的经济预测中表示:“面对奥密克戎的变种,中国继续实行零新冠政策将损害中国的经济活动,并对该地区其他国家产生负面溢出效应。”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周二在一篇分析中表示,上海的生产和消费损失已经抹去中国GDP增长总量的0.2%。ING上周将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8%下调至4.6%。

在上海发生疫情前,中国经济就受到难以从疫情中恢复的困扰。上周公布的财新服务业PMI显示,3月服务业活动大降8个百分点,跌至2020年3月以来最低水平。财新制造业PMI也以两年来最快的速度收缩。

此前,中国的技术中心深圳和东北工业区吉林也面临封锁,以便中国官方实施大范围的新冠检测,将新增病例降至零。

经济学家警告称,4月的经济数据可能更糟。封锁将导致更多商业被关闭,居民面临失业和储蓄消耗殆尽的困境,损害国内的消费需求。

艾西亚告诉美国之音:“出口侧的汽车、半导体遭受损失,接下来更多的是餐饮和航空旅行等行业。”

哈夫鲍尔说:“我不知道在目前的政策下,中国如何能够实现2022年5.5%的增长目标。4%的增长会更现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