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把未成小麦割下来当青储 动了谁的饭碗?

高价收青麦,国祚根基或许会被动摇?是农民被高价迷了眼,还是有人动了农民的饭碗?

近日,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传出有人收购正在灌浆期的小麦,用于“青储”。部分农民割下自家麦苗,日夜打探收购的商户何时上门。

何为“青储”?简单来说就是,收割还未成熟的青麦,连同青秸秆一同装入窖中,使其在厌氧环境内发酵,制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牛羊饲料。

但一般情况下青储饲料多以玉米,高粱等秸秆为原料,无论是从营养还是价格上相比较,小麦都不是最佳选项。

从营养价值而言,腊熟期的玉米制成的青储,其中所含的糖分和淀粉量都保持在最佳状态,营养价值比较高;从收购的价格来看,一亩普通品种的玉米每年的产量为3吨,收购价也只需要1000元,而一亩小麦地虽然每年只有1吨的收成,市场价却高上好几百。

那为何这些养殖户会把主意打到性价比更低的小麦上?

那些无可奈何的苦衷

如果说收成好的年岁里,或许养殖户真的很少有人会把主意打到小麦头上,但是天灾的突如其来,打乱了许多人原本的计划。

2021年就是一个遭遇天灾的年份,河南、山东等几个产粮大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水灾,大量粮食作物都烂在地里收不上来。让人毫无防范的水灾不仅导致了农作物减产,还影响了牧草的质量。

按照经验,每头牛的饲养每年至少要准备两亩地的青贮和两亩地的干农作物秸秆。按理说,如果是收成正常的年份,养殖户屯够牛群一整年所需的饲料并不难。

但对于作物成活率大打折扣的2021年来说,养殖者收不上青贮作物,饲料储备不足成为普遍问题,眼看着储藏的饲料就不能坚持到2022年收到新饲料了,这些指望着饲养牛羊过活的养殖户也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那就算养殖者想买,真的会有种植小麦的农户舍得卖吗?

自古以来,地里的作物都是农民的“宝贝命根子”,风雨稍微大一点都感觉心疼得不行,更别说要要动指着养活全家的口粮了——那些他们日夜操劳一整年的小麦,无论是一年到头的餐食,还是孩子的学费,一家人的生活费,都指望着这些小麦了。

怎么会舍得在还未成熟之前就卖了,还是以每亩少卖几百块的价格。

据了解,多地收购青麦的价格普遍为每亩1500元-1800元不等,而如果再等上二十天到一个月,等到小麦成熟后,每亩能卖到平均每亩1700元以上的价格。

等待二十多天就能多收几千元,难不成会有农户更喜欢低价吗?

但是对于最后收进农户包里的钱来说,并不能只看最后每亩的收购价格。因为除去最后每亩的收购价外,还有许多笔“糊涂账”也需要算在农户身上。

从青麦到小麦成熟这段期间内,农户还得承担小麦的田间维护,成熟麦苗的收割,以及秸秆处理等后续工作的费用。

就以成熟小麦收割的花销为例,2021年时,按照河北当地的行情,雇收割机进行收麦,每一亩地的费用是60元。

除此之外,无论是收麦、晾麦等步骤都是“大工程”,都需要重新配备人工。在民风十分朴素的时代,收麦的时节都是家家户户互相帮忙,今天收你家,明天收我家,不用谈钱,到点就拿着工具主动上门。

而现在不一样了,目前农村地区由于大量劳动力外流,各家各户都人手不足,别说靠帮忙搭把手就能收完麦子,雇佣人工进行收割的费用也上涨的飞快,每雇佣一个劳力一天需要 支付180元左右的工费,在大部分地区还得管劳力的一天几顿饭。

囫囵算下来,光是每亩小麦成熟后收割这一步,就已经把青麦和成熟麦子间的差价就填上了,更别提那些在收割前夕那些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所以既能早些清闲下来,甩手把所有事情都丢给收购者,还能拿到不错的收购价,不用操心在小麦成熟后收购价格不高,实在也算一笔划算的买卖了。

皱起眉头的农业部

对于农户的收入来说,这的确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农业农村部来说,这简直让工作人员愁的眉毛都要“掉下来”。

2021年小麦播种时期遇见的罕见秋汛,1.1亩小麦晚播,占到了小麦播种总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有一些地方的苗情简直是创下历史新低——史上最复杂,史上最差。

许多地方的农民都有这样的感觉:“满眼望去,地里到处都是水,我有时候都在想,要不就放弃种植了。得亏大伙儿一起努力,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一道道关闯下来,才有了不错的长势。”

原本水灾就导致今年的农作物收成比不上往年,好不容易看着这些存活下来的“幸运儿”马上要结出胜利的果实,结果谁能料到最后还能冒出收购青麦的事情!这往什么地方说理去!

虽然售卖青麦这事其实属于个例,但是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就会使得小麦产量急剧下降,从而对于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其实售卖青苗这事,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为难的地方就在于小小一颗麦子的两头,一边连着农民的利益,而另一边担着国家安全。

如果站在灾害年农民收入的角度,其实售卖青麦不算大事,毕竟这是让农民利益更大化的选择,农民有百分之百的权力去选择如何处置自家的小麦。

但是如果是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上,就算只是个例,也不能当做小事来处理。如果14亿中国人的饭碗都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那还谈什么富强和发展?

粮食作为农业根基,甚至可以说是国家之基了,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动荡时期,粮食都是重中之重,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举个例子来说,在古代两军交战时期,粮草一直都是关系到战局变化的一大因素,在许多典型的战争案例中,都是从成功送达粮草,或者是成功偷袭烧毁敌方粮草开始发生局势的变化。

再比如中日战争时,我们能够从战略僵持阶段坚持到抗战胜利,一大因素就是我们的粮食储备充足,假设如果日本拥有源源不断的物资,或许我们还会为抗日胜利付出更多的生命。

在这个角度上看,这种类似于将军粮“贪”进自己口袋的行为,罪名不亚于通敌。

针对这一事件,农村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定要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在“五一”期间内部署了核查核实,各相关省份都抓紧调查排查,一定要揪出“怂恿”农民进行毁苗行为的罪魁祸首。

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践踏,要实现查出一件处理一件,对于这种毁麦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破局之法——拒绝谷贱伤民

说来说去,好像又绕回了农民收入的问题。

农民的收入好像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一样低到让人“怀疑人生”,一二十年前,甚至再早一些的时候,依靠家中几亩薄田,在留足全家人一年到头的口粮外,不仅能挣出几个孩子的书费,还能盖起几间新房。于是大家都也觉得满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着农民的身份。

现在呢?形势稍微夸张一点的农村里,只剩下一村的空巢老人带着留守儿童,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基本上只有偶尔的年份里,大年三十才能见到外出的人全部回家过年。

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2012年1元一斤的小麦十年后只达到了1.4元一斤;又可能是由于十年前1.02元每斤的玉米收购价格在2021年单价成功上浮两分钱;甚至是因为比十年前价格还低了9分钱的梗稻。

而比起涨幅基本上可以近乎于零的粮食价格,有着明显差距的是以“坐火箭”速度不断向上飙升的物价,不提那许多人终其一身都买不起的房,也不提几十块一斤的肉,我们来看一看与粮食种植息息相关的化肥。

2012年时,尿素出厂报价为2100元-2300元每吨,2022年价格为2500元-2700元每吨,平均每吨价格上涨400元;

磷酸二铵(64%颗粒)在2012年时的报价为3250元-3350元每吨,而2022年时报价变为每吨3550元-3600元,平均每吨上涨300元。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物价不断上涨,国家如此重视粮食问题,每年都有相关的粮食收购补贴,怎么还会出现农民的收入问题?

国家的确是对于粮食作物都有着一定标准的补贴,通过计算补贴面积的方式对于小麦、玉米、油菜、棉花、水稻等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种类进行隔年补贴,其中粮食直补约为10元每亩,良种补贴除水稻是15元每亩外,其余几种都是10元每亩。有时还采取统一收粮购粮的方式改善农民收入问题。

可是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的钱袋子里没有钱,就无法安心的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而努力。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不到世界总耕种面积的9%的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就离不开我国粮食的稳定生产,尽管2021年受到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但是中国的粮食总量依旧超过了6830亿公斤。

在中国,无论是精准扶贫还是《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付出的努力,三农问题即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确保18亿亩土地红线的同时,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强化粮食安全问题。

放眼全世界的国际局势,粮食形势其实比我们所料想的还要更加严峻。

小麦作为主要贮备粮之一,对于各国来说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2022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俄乌冲突,使得国际市场上对于小麦的需求量突然激增,小麦的价格也就突然飙升;再加之印度等小麦主要出口国先后颁布小麦出口限制与禁令,粮食危机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如果未来国际会因为粮食危机而引发经济危机,国际动荡甚至是战争,那早点囤粮一定是“上上之策”。

参考资料:

1 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出现收购正在灌浆期的小麦,用于“青储”的相关新闻报道

2农村农业部—— “一定要全面排查各类毁麦情况,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3 最近十年的粮食价格变化

4 2012年-2022年的部分化肥价格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