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速达成中美贸易协议 美国鹰派放弃核心诉求(组图)


莱特希泽(右一)在和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妥协的必要性(图源:AFP)

根据美国财政部长努钦4月14日的表态,中美已经接近举行最后一轮谈判。他和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未来一周将与中方就一些问题通两次电话,致力于解决一系列范围日益缩小的问题。

也有声音说,中美即将进入贸易协议的优化阶段。这些离不开中国做出的让步,当然也离不开美国的妥协,包括放弃一些此前让北京无法接受的核心要求。根据英国路透社4月15日的报道,由于北京的反对和抗拒,美国最终软化了在产业补贴领域对中国的施压力度,希望以此能够加速贸易协议的达成。

产业补贴问题是中美贸易谈判的棘手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中国的产业政策。按照白宫在贸易战之初的说法,美国要求中国能够彻底放弃产业政策,原因是这些政策伤害了美国企业在华竞争利益。美国这种要求无异于让中国放弃一些长期战略规划,甚至可能要改变经济制度。

为了应对美国的这种压力,中国调整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现如今,为了最快在5月达成协议,美国谈判人员开始确保在已经达成共识的领域能够签署协议。这些领域包括结束强制性技术转让、改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扩大中国市场等。这些都算是中国做出的让步。另外,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的努力下,中国同意在数字经济和贸易领域做出部分让步,比如允许美国在云计划领域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贸易协议中还是会提及产业政策的问题,但相比较其他议题而言,协议不会就此做出细节性的说明。中国曾在今年初承诺结束国内产业政策当中扭曲市场的行为,但一直没有提供实现这一目标的细节。

从美国当前的让步来看,特朗普(Donald Trump)“赢”得这场贸易战的标准也在变化,其中就包括放弃之前的核心诉求。按照纳瓦罗(Peter Navarro)等鹰派之前的要求,美国“赢”必然是彻底改变中国的经济制度或经济运行模式。但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也不得不顾忌中国的内部挑战与改革,或者说中国的面子问题。

特朗普急切需要一次和习近平的峰会向国内宣示自己在贸易谈判上的成功(图源:新华社)

现在,在中美都让步的形势下,即将达成的协议将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意愿,美国国内鹰派当中肯定会有人不满意。但大家不得不接受,因为特朗普自始至终在贸易问题上都是在玩弄“政治”,讲究的就是一种平衡。莱特希泽等人深谙此理。

比如,虽然特朗普身边的鹰派对中国“政府”主导或干预市场深恶痛绝,但特朗普本人则非常希望中国发挥“政府”职能,让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商品,以此象征性地缩减美国对华贸易赤字。能够有此购买力和效果的只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不过,在通讯等领域,美国不希望中国发挥这种“政府”职能。美国当前对中国企业华为的指控和封杀就基于这种片面的认识。

无论如何,71岁的莱特希泽也面临很大的压力。此时此刻的他最怕功败垂成,让自己光辉的一生徒增污点。这位昔日曾让日本低头的谈判能手,始终受制于特朗普的“政治”。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目前这位鹰派谈判家对特朗普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虽然一些重要问题尚待解决,但双方正取得重要进展,效果超过贸易战伊始预期。”

所以,莱特希泽也需要一个平衡,一方面,他要满足特朗普的诉求,尽快敲定协议,毕竟白宫上下已经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他谈判达成的协议必须满足国内大多数人的意愿。

如果这场贸易战输了,或者说中国现在撤出谈判,特朗普在“政治”上将是输家。虽然中国在经济上会继续遭受损失,但特朗普的“政治生命”毕竟有限,2020年连任竞选的启动难免会有些艰难。

莱特希泽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中国不退出谈判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得中国让步,但为此,自己也不得不应中国要求做出相应的妥协。这是任何一种谈判的正常原则,否则就是敲诈勒索。据了解,就执行机制而言,美国已经同意相应的惩罚机制也将适用于美国,这也算是美国该有的妥协。


中美谈判“最后一公里”:因何突然陷入一片沉寂

距离第九轮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已过一个星期,就在外界认为中美贸易争端即将走向终点之时,中美两国却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美国“鹰”“鸽”两派积极释放不同信号,而中国则显得较为沉默。

4月10日,美国财长姆努钦(Steven Mnuchin)接受美国CNBC财经电视台一档栏目的采访时首次向外界表态“在与中国副总理刘鹤通话后,我们(美中)已经对协议执行机制基本达成一致,双方共同决定建立协议执行办公室,跟进处理后续事宜。”姆努钦此话一出,立刻被外界解读为是中美两国突破协议签署的最大障碍,然而姆努钦的放话似乎更像是单方面宣布,4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因循记者的提问只称“最新一轮磋商确实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对于姆努钦所称的“协议执行机制”闭口不谈。

这就让外界很是疑惑,既然中美贸易谈判已然进入了“最后一公里”的执行机制谈判的阶段,且如努钦所说,这项机制又是双方达成一致的共识,为何美国的“热情”反而迎来中方的“高冷”?

不仅是没有展现出关键时刻的友好互动,几乎与姆努钦同一时间,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称,美国有信心能跟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但如果谈判失败,美国也不惜对中国产品加倍征税。

不仅是口头放话,4月10日,美国商务部新增37家中国企业和学校进入美国企业应谨慎对待的“未经核实”实体的危险名单,其中瞄准的皆是汽车技术、液晶材料、精密光学、电子、机床等与高端科技、航空及化学研究有关。

姆努钦乐观表态,彭斯的强硬放话,似乎让外界疑惑,到底是哪一种观点代表当前美国对华态度?此前,在中美第九轮贸易谈判中,因特朗普(Donald Trump)称或许会在四周内形成最终的谈判结果而遭到美国鹰派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的规劝。外界多有分析,美国内部对最终协议的达成也有内部分歧,以至于“鹰派”“鸽派”向外界展现出不同的对华态度,然而在中美贸易谈判的最后关键时刻,美国两派看似矛盾的行动似乎更像是一出“双簧”。

在历经一年多的贸易谈判中,中美两国都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去解决这场纷争,显然谁都不想在最后时刻让这场谈判毁于一旦,因此,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除了谈判桌上的技巧,也最为考验两国的耐心和智慧。

以努钦宣称“对协议执行机制基本达成一致”,中国选择躲闪来看,恐怕在中方看来,目前还不具备宣布此项机制的成熟时机,而努钦单方面宣布看似是在传递中美谈判利好,实则是在逼中国就范,而同一时间,美国再以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禁运”加以敲打,一软一硬之间皆是对中国的施压。

再看中方的做法,相比美国两派的高调之举,中国则显得低调许多,刘鹤一贯的不出来表态,连商务部、外交部的发言都显得十分克制,仅以“全力以赴继续进行认真谈判,朝着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的方向努力”等作为回应,甚而一向被视为民族主义的《环球时报》都发表社论“中美贸易谈判越到后面关键时刻越艰难,越是到关键时刻越要耐心”。

显然,中美贸易谈判的“最后一公里”并不如外界预想的那般“相向而行”,或许努钦单方面宣布的协议执行机制也并没有真正成为两国共识。而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宣称的“四周”出结果的期限也正被美国淡化,或许这个“一公里”不是“四周”,不是“协议执行机制”的共识,而是更多的分歧与争执,无论如何,从此刻中美双方的不一致可以看出,博弈正激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