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存款降息后招行产品已调整:存5年等于存1年
还在担心“存五年不如存一年”的现象吗?随着新一轮存款降息的来临,这一利率极致倒挂现象已经消失。今日上午,财联社记者登陆招商银行APP发现,此前曾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定存产品五年期、一年期利率倒挂已经消失,目前招行“灵动存”1年期、5年期的年利率已经保持一致,均为1.30%。
5月7日的国新办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实施十大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关于降低利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明确表示,将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商业银行相应下调存款利率。
今日凌晨,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六大国有行和招商银行均予以响应,均在官网发布了人民币挂牌利率下调的公告。其中核心内容为,活期利率下调5个基点,定存1年期、2年期等期限产品也作出一定幅度下调。
今日上午,招商银行APP的最新界面显示,其“灵动存”定存产品1年期利率为1.30%,2年期利率2年期利率1.40%,5年期利率为1.30%,也就是说,招行目前已经不存在“存5年不如存1年”的极致利率倒挂现象,而是维持“存5年等于存1年”的局面。
据财联社3月初报道,彼时招商银行APP显示,其“灵动存”存一年的利率显示为1.60%,但存五年显示的利率为1.55%。该现象也是大型商业银行中近年来首次出现利率极致倒挂的现象。而就在5月13日、5月14日时,财联社记者多次登录招商银行APP检索时,“存5年不如存1年”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
今日,就上述调整的具体时间、后续1年期、5年期定存产品利率走向等问题,财联社记者联系招商银行相关人士进行采访,但至发稿时止暂未获得回应。
财联社记者今日查询工行、建行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的官网、官方APP后发现,目前这些银行并未出现“存5年不如存1年”的现象,其5年期定存利率普遍仍然高于1年期。
需要指出的是,近期中小银行也曾首次出现利率极致倒挂的现象。5月12日下午,新疆库尔勒富民村镇银行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自当日起调整部分人民币个人存款挂牌利率。该行最新信息显示,其1年期存款利率(2%)已经高于5年期利率(1.95%)。但目前该行已经在微信公众号删除了上述文章。
对此,某券商宏观分析师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尽管招商银行的“存5年入不如存1年”现象已经消失,不再出现利率极致倒挂的现象,但其1年期、5年期利率保持一致的现象,说明该行目前在负债结构上并不缺少长期存款,并且依然有引导客户“存短期”的意图。另外,长期来看,人民币存款利率继续下行依然会是大概率事件,“但调整的幅度没有过去那么大”。
已突破31万亿元大关!“存款搬家”加速→
随着贷款利率下降,本周开始多家国有行下调存款利率。由于降息预期仍在持续,今年以来理财规模也不断创下新高,5月已经突破了31万亿元大关。第一财经记者从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普益处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理财总规模达到约31.3万亿元,相较年初大涨约1.6万亿元,2024年12月时为29.68万亿元。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规模增长最多的主要是短期限产品,“存款替代”的效应开始体现。亦有银行个金业务人士对记者提及,早前畅销的是现金管理类、纯债类产品,今年以来随着股市回暖,加入少量权益资产的“固收+”策略也开始受到欢迎,不乏理财子公司发行了港股策略的产品。5月,中国央行宣布了“降息10BP+降准50BP+结构性降息25BP”一揽子计划,20日LPR(贷款报价利率)也如期下调10BP。各界预计下半年仍有望降息,并不看淡债市和股市的前景,理财规模或仍将缓步上升。
4月以来理财规模快速攀升
今年以来,单从点位来看,中国市场走出了“股债双牛”的格局,港股的表现尤其亮眼,债市在资金面紧张局势缓和后也继续走牛。这一背景下,银行理财规模持续上升。
理财产品的存款替代效应近两个月开始增强。5月20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在其官方应用程序或网站调整了人民币存款利率表。其中,活期存款下调0.05个百分点至0.05%,各期限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0.15至0.25个百分点。
4月是理财市场的关键分水岭。进入4月后,随着资金面更趋宽松,贸易摩擦带来更多避险资金,债市整体表现偏强,而且更多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迎来新一轮降息,理财市场也获得了更多增量资金。由此,银行理财规模也迅速回升,甚至规模再度触及历史高位。
华源固收首席廖志明在发给记者的报告中提及,2025年1月理财规模增量0.17万亿元,2月增量0.13万亿元,3月则下降1.11万亿元,4月大增2.2万亿元。今年前4个月大行理财公司理财规模增长一般,部分股份行增幅较高。截至4月末,理财规模前三的机构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
此外,规模增速更快的产品仍是短期限产品。根据普益数据,截至5月中旬,理财总规模突破31万亿元。根据不同产品期限的情况来看,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约为11.3万亿元,1个月(含)以下的产品规模约为5.9万亿元,1个月~3个月的产品规模约为2.8万亿元,1年~3年(含)和3年以上的产品规模分别为3.3万亿元和4.2万亿元。其中,1个月(含)以下的产品规模增长最快,较年初上升超8000亿元。
这一情况也不难反映出,现金管理类、日开型产品仍以其安全性和较强的流动性受到欢迎,相较于公募基金的货币基金利率仍普遍要高出30~50BP。
今年以来,理财公司短期限产品占比明显提升,这一货基或存款替代类产品也被视为扩大规模的利器。2025年2月,31家理财公司合计发行了1538只理财产品,与2025年1月的1543只基本持平。发行数量位居前三的理财公司分别为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和兴银理财,前两家理财公司发行产品数量均超过100只,其中光大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到151只。
不过,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有所下调。自央行5月7日宣布降准、降息后,兴银理财、招银理财等机构纷纷发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公告,部分产品的调整幅度超过100个基点,下限低于2%。
市场利率或仍趋于下行
未来,利率下行的趋势仍或延续,机构对于债市的前景预期仍偏乐观,并预计理财规模有望稳步攀升。
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日前对记者表示,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压力缓和,下半年不排除中国央行仍会降息1次。
贝莱德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刘鑫上周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再降息10~20BP的概率不小,而这也有利于债市。他预计,3个月以内短端债券利率将震荡缓慢下行,若降息落地,短端利率有望下降10BP~20BP,为短债投资者提供一定获利空间;但就长债而言,未来3个月,10年及以上长端利率将呈震荡态势,波动范围在1.5%~1.8%(更窄区间则为1.6%~1.7%)。若年底降息,长端利率中枢可能降至1.6%以下。
截至5月20日收盘,1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1.325%,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1.903%。目前来看,中美关税局势的缓和对债市造成的影响有限。
当前,机构普遍更看好短债。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对记者称,中美贸易战缓和叠加逆周期政策发力背景下,长端利率难破前低,但流动性宽松背景下,债市调整幅度亦可控。操作应对方面,1.7%是目前10年期国债较强阻力位,当前长债有一定配置价值,可以在当前位置逢调买入;此外,上周3~5年利率品种调整幅度较大,考虑到资金面大概率维持均衡偏松,当前相关品种配置价值凸显。
港股等权益策略热度升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理财产品不再是纯债策略打天下,“固收+”的出现频率有所提升。
某股份行个金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部分老年储户仍坚定选择存款产品,而部分此前布局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客户则开始选择‘固收+’,因为今年A股、港股表现稳健,市场利率下行,这部分客户仍希望博取更高的收益率。”
不过,多家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提及,目前权益资产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都不太会超过5%,控制产品的波动仍是首要任务。
此外,“固收+权益”理财产品的收益分化也较为明显。例如,杭银理财“幸福99鸿益(双债增强)100天持有期”以4.84%的净值增长率位列第一,与收益倒数第一的“固收+权益”公募理财净值增长率相差约7个百分点。
除了A股,今年以来港股策略也被更多加入理财产品中。一季度以来,尤其是春节后DeepSeek与人形机器人概念火爆,一举点燃市场科技股行情。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业绩亮眼,一季度净值涨幅分别超出15%和20%。
随着5月后港股有所反弹,理财公司也趁势发行相关策略产品。例如,民生理财于5月7日推出“荣竹混合沪港深精选一年持有期1号”,将产品定位为R3(中风险)的混合类公募产品,产品持有期为1年,业绩比较基准为2.6%~3.8%(年化)。该产品将不超过40%的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侧重投资A股和香港市场。
事实上,一季度加仓港股的理财产品收益已受到提振。例如,青银理财“璀璨人生成就系列共享2022年142期”以3.73%的一季度净值增长率位列第二。该产品为二级(中低风险)“固收+”产品。其投资策略以债券和非标资产的票息收益打底,通过基金持仓增厚收益,包括港股ETF,目前已于2025年4月10日到期,到期年化收益率为3.02%。
未来,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理财公司更多利用权益策略已将是大势所趋,但预计权益资产的整体占比仍将维持在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