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吗?得失了什么?今后会如何变


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吗?
(日本街头,骑单车上下班的工薪阶层。 图/视觉中国)

文 | 李海燕旅日学者;陈卓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讲师

作者在本文中企图阐明几个基本的观点:

1)1991年破灭的泡沫经济对日本经济的负面影响在2000年左右就基本结束了。1992年到1998年是日本冷战结束和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徘徊期。

2)从1998年左右起,日本的法制基础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这个变化到2005年左右结束。法制基础的改变导向是让日本经济体制从所谓的“1940年体制”变化为更加市场化的体制,国退民进。经济基础方面的变化是传统行业的大规模的整合。

3)说日本失去了10年是合适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整体低迷徘徊,没有能够尽快处理好泡沫经济,也没有能够很好地抓住百年一遇的IT产业革命。但是说失去了20年是不正确的,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进行了大的变革。而且日本的一些制造业在90年代以后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和盈利。

4)日本在2000年以后完成了“二战”后的第四次产业升级。2010年之后日本经济特点是“高精软远”。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日本纺织业是主要的产业。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可以说是“重厚长大”,以重工业化学工业支撑。80年代和90年代是“短小轻薄”,以汽车公司和家电行业为主要支柱产业。2010年以后的日本经济是以高科技和精密加工行业的发达、文化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达(软实力)和企业的国际化为特点。


一、泡沫经济之后的日本,开始了近代的第三次开国



明治维新为日本近代第一次开国。明治维新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也可以视为日本第一次期望成为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从1945年到1991年可以视为日本发起的第二次冲击。从明治维新到2018年,读者们可以看到一条主线。那就是日本不断的学习和模仿欧美,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在接近欧美。1945年以前主要是西欧,1945年之后是美国。第一次开国和第二次开国虽然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但是有一个循环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学习和模仿欧美的制度和技术,发展自己;持有自信;自信过剩,开始对外扩展,增加在国际的影响力;受欧美打压,失败;开始重新学习欧美。

从1992年到现在,笔者认为日本处在第三次开国的初始阶段。1992年到1997年是日本的混乱和摸索期。1997年到2010年是日本重新学习和模仿欧美的阶段。2008年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一些缺点,让日本找回了相对的自信。笔者认为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则会成为日本恢复自信的一个重要的契机。2010年-2020年是本次开国的第三个阶段。2017年到日本访问旅游的外国人第一次超过了2000万人。2017年在日本各类学校留学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达到了26.7万左右。1999年这个数字只有5万多人。

我们看一下,1992年以后日本在各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1991年全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也就是冷战的结束。这个变化也影响到了日本国内。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笔者把1992年-1997年定义为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混乱期和摸索期。1955年到1993年自民党一直掌握着政权,1993年第一次下野。这次下野的重要时代背景是冷战的结束。日本国民内心深处也渴望着日本政治的改变。但是1994年自民党联合其他政党,又夺回了执政权。1992年-1996年左右,日元持续走高,日本经济低迷,银行的不良债权处理方案也没有定下来。

1996年桥本龙太郎内阁诞生,开始着手进行改革。首先提出的是金融大爆炸改革。这是模仿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提出建设“free fair global”的东京金融市场的口号。这次改革拉开了对日本战后金融体系改革的序幕,桥本内阁也提出了行政改革的口号。1998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中央省厅等改革基本法》,1998年通过了《关于为了整备金融系统改革相关法律的法案》。笔者把1997年视为日本重新导入欧美制度的起点,原因之一就在这里。从1997年到2005年左右,日本一直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法律,缓慢地改革了战后60年的经济体系。日本知名学府一桥大学,在1997年成立了日本第一个创新研究所。这也是日本学界对日本经济低迷的一个反应,那就是通过创新和改革来重振日本经济和社会。

之所以把1997年作为分水岭,是因为1997年和1998年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1997年日本通过了修订的《日本银行法》。该法案是日本规范央行的方案,1942年成立以来就没有修改过。1996年日本的财阀银行三菱银行和外汇专业银行东京银行合并,成为当时资产规模全世界第一大银行,拉开了日本银行业整合的序幕。1998年6月,日本成立了金融监督厅。金融监督厅的成立意味着日本战后金融监管体制的改变。日本战后一直是大藏省执掌财政和金融大权,其金融体制被称为“护送船团方式”,也就是不允许有发展过快或者破产的金融机构。1997年11月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日本大型银行之一的北海道托殖银行宣告破产。这两家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也意味着日本战后金融系统走到了尽头。

还有一个原因是1997年和1998年发生了亚洲货币危机。这个时候日本提出了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倡议,但是被美国所抹杀。1998年以后,日美之间再没大规模贸易和金融摩擦。之前开放市场等压力都来自美国,但1997年之后的改革更多的是日本自身求变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的政府机构也实施了重大的改革。在中国也非常知名的通商产业省,在2001年更名为经济产业省。通商产业省是1949年改革当时的商工省设立的。统管了日本的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掌管财政金融和税务的大藏省也改为财务省。

司法制度方面,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也着手开始“百年一次”的司法制度改革。2001年,《司法制度改革推进法》颁布。改革了日本战后60年基本未变动的司法体系。主要关注两点:一个是法科大学院的设立,这是模仿美国的law school制度设立的。2004年,日本的几十所高校的法科大学院开始招生。2006年日本开始实施新的司法考试。另外一个是陪审员制度的创设。从2009年开始实施。这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本质是向美国司法体系的一次学习和靠拢。

2005年,日本把原来分散在商法、有限公司法等法律中的内容摘出来,形成了公司法并在2006年开始实施。2006年,修改之前的《证券交易法》为《金融商品交易法》。事实上,1997年以后,几乎所有金融相关的法律如《保险法》、《保险业法》、《信托法》、《信托业法》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在经济方面,笔者可以概括为旧的六大企业系列整合为新的三大企业系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经济是被大大小小的十多家财阀所掌控。1945年以后,日本形成了六大企业系列,或者称为六大企业集团。分别为三井(战前的三井财阀)、三菱(战前的三菱财阀)、住友(战前的住友财阀)、芙蓉(战前的安田财阀)、三和(战前的鸿池财阀和山口财阀)、第一劝业系列(战前的涩泽财阀和川崎财阀)。每一个企业集团都有几十家企业,都是日本的代表性企业,负责人定期聚会。这些系列的核心企业为银行和综合商社。银行发挥着融资和监督企业的作用。而综合商社则担负着国内外贸易的重要作用。

2000年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宣布合并,成立瑞穗(mizuho)金融控股集团。2001年樱花银行(原来的三井银行)和住友银行宣布合并。2001年三和银行和东海银行等合并,成立了UFJ控股。2006年东京三菱银行和UFJ合并,成立三菱东京UFJ金融控股。到此为止金融行业的整合告一段落。

笔者认为,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的影响在1998年左右就结束了,2006年左右完全结束了。笔者这样认为的主要原因是受泡沫经济影响最大的银行领域在2006年左右已经完成了整合。另外,日本政府注入大型银行的国有资金也基本上在2005年左右就偿还给日本政府了。

日本的财产保险行业也发生了大规模的企业合并,形成了三大财产保险集团。2004年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和日动火灾海上保险合并。2010年日本财产保险公司和日本兴亚财产保险公司合并。2001年,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和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合并。不仅仅是金融行业,钢铁行业方面,2012年新日本制铁和住友金融宣布合并。2002年,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合并成立JFE集团。这些企业之前,都属于不同的财阀。这些企业之所以合并有内外两个原因。日本国内市场已经完全成熟,必须通过合并减少国内不必要的竞争,压缩成本。海外竞争对手的规模越来越大,日本企业感觉到了竞争压力。在能源和矿产行业,日本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

2000年以后,日本进一步推进了民营化。2002年,东日本旅客铁道完全民营化,也就是日本政府不再持有任何股票。2004年,西日本铁道完全民营化。2006年,东海旅客铁道完全民营化。2016年,九州旅客铁道完全民营化。

2005年,小泉纯一郎内阁推进了日本邮政公社的民营化。过去的日本邮局主要经营三项业务,也就是邮政业务、简易保险业务、存款业务。2007年10月,日本邮政集团成立。之后虽然有所反复,但是总体在朝着民营化的方向前进。

我们可以从日本邮政和日本铁路系统的变化看到,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缓慢但是坚定地推动了国退民进。1992年到1997年的这个阶段,应该说是日本的徘徊期。国际上,冷战结束。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破灭,这个阶段说日本失去了10年是可以的。日本政府决定动用财政资金去拯救金融系统是从1995年开始。第一波是为了所谓的住宅金融公司(Jusen)。之后是为了日本的银行系统,这个一直持续到1999年左右。



二、日本失去了什么?没有失去什么?得到了什么?今后会如何变?



日本从1992年开始陷入低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际环境上来讲,1989年-1992年,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讲话,中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从经济上来讲,美国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是完美的工业生产体制。日本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比起美国的生产方式更胜一筹。美国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硅谷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完美结合。读者们往往很简单把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低迷归咎于泡沫经济的破灭。泡沫经济的破灭对日本的影响在1998年左右就结束了。1998年左右日本就拉开了改革大幕,而且对银行不良债权也开始处理。一桥大学在1997年成了创新研究中心,这是日本第一个专门研究创新的机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社会整体谋求变革和创新的气氛。

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日本经济不能够进一步提升,有四个重要的原因:1)美国在IT革命方面占据优先地位,日本无法挑战。2)在中端市场方面日本被韩国和台湾地区挑战。在低端领域,被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所挑战。3)日本战后形成的经济体系和制度出现制度疲劳和僵硬化。日本的知名学者野口悠纪雄把日本战后的体制称之为1940年体制。这个体制是总力战的后遗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4)在军工方面一直被美国所压制,造成大型民用飞机、高端战斗机、航母等领域不能够有所突破,产业不能进一步升级。

如果说1992年以后日本失去了什么,笔者认为日本失去的是百年一遇的产业革命的引领权。IT革命被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在这个百年一遇的革命中,日本基本上是一个跟随者。在IT的硬件方面,日本应该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贡献国家。但在软件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日本基本没有可称颂的业绩。

在政治方面,日本也没有获得明显的进展。日本国民曾经期待的两党制的尝试失败了。日本的战后政治体制,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代形成的。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的政治体制需要有所改变,但是直到今天还是延续了冷战时期的政治手法。政治的旧态依然和经济上的挫折造成国民心理的严重的闭塞感。笔者认为,关于泡沫经济之后的“失去的十年”这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失去的二十年”这种说法笔者是不赞成的。泡沫经济破灭对日本的影响笔者认为最晚在2000年左右就消失了。有三个原因:一是IT革命对日本各行各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日本也开始诞生一批新的企业;二是中国开始飞速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日本的高端设备和高性能的零部件,促进了日本的景气恢复;三是上面提到的,1997年左右日本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综上所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特别是修订了许多战后60多年都没有变革的法律。总的来说,市场体制趋向更加开放和透明。日本的制造业总体实力依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笔者们对日本80年代海外收购的失败津津乐道,但是2000年以后,日本企业对海外的收购数量和单笔的金额,远远高于80年代的对外收购。日本历史上金额最大的10个跨国收购案子,都是2000年以后发生的,日本企业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日本国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并没有下降。比起80年代,日本的软实力也有所增强。过去十年持续上涨的赴日本旅游人数和留学生人数就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佐证。

笔者认为,2010年以后日本发展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日本企业都是出口主导。80年代以后,日本企业和日本国民开始走向全世界,日本开始更多地接纳外国留学生。2010年以后有越来越多的外国观光客到日本,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400万人次。在日本的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双向开放的格局。日本社会和企业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国际化。这是外部环境给日本带来的结果,也是日本主动适应外部变化的结果。这个对日本的产业发展也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过去,日本的国际化行业都是一些出口行业。现在过去传统的国内行业也变成了出口行业。比如日本的铁路运输行业、餐饮行业、零售行业、医疗服务、酒店业等由于外国观光客的大量涌入,成了非常景气的行业。

上面系统回顾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和变化。读者们会发现:日本坚定不移地走欧美化的路线,走市场化的路线,走国退民进的路线。在日本的邮政公社民营化以后,所谓的国有企业已经所剩无几。只有执行国家政策的国际协力银行、日本政策投资银行等政策性金融的机构存在。在上世纪90年代困难的经济情况下,日本在这个方向上还是做了工作。解决了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邮政民营化的问题。

上面的文章中读者们可以看到,从1996年-2010年左右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修订,其结果是几乎修改了几乎所有的法律。修改的方向和蓝本明显是美国的体系。也可以说现在的日本是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和法律框架下的,完全市场化下的起点下。其今后的经济发展至少不应悲观。过去20年,日本其实做了不少改革的事情。可称之为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三次开国。而且这一次,已经在2010年之前完成了。日本在“失去的20年”的喧嚣声中,已经静悄悄地改变了自己。让自己国家成为了一个在制度上距离欧美国家更加接近的国家。


三、回顾战后70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

我们在考虑今后中日关系的时候,需要正确认识日本所处的历史位置和日本的国家特点,这也是本文的目的之所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媒体中重新评论日本实力的文章不断涌现。读者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距离日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市场化机制方面,日本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法制化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牢牢打下。但是中国有日本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最大的优势在于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大市场。中国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尽快从经济的质量上赶上日本。日本是非白人国家中,唯一在所有产业都可以和欧美强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客观地说,其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非常大的,中国人需要认真研究日本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政治方面才是中国需要更加关注的。1945年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73年了。日本的国民心中有更多求变的政治需求。比如国家政治地位的提升、修改宪法等。如果有国际环境或者内部的经济萧条等重大事件的爆发的话,日本的修宪活动可能会在短时间实现。还有一个需要中国所注意的,那就是军事方面的改变,或者说“正常国家化”。早在2007年日本的防卫厅就升格为防卫省。笔者认为日本的第三次开国的高潮,极大可能就是“修宪”和“正常国家化”。日本在钢铁、造船、电子、材料、核工业、宇宙开发等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日本放开手脚发展军备,其军备水平短时间就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日本的“军事大国化”,不仅对地区军事和政治力量,对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