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稀土战术成回力镖 恐失垄断王座

今年4月美中关税战火热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利用稀土作为武器,切断中国的稀土出口,当时全球的生产商与政界人士迅速发出警讯。 《经济学人》指出,随着美中关税战暂歇,稀土出口恢复,川普解除了部分英伟达芯片的销售管制,并延缓大幅提高进口关税。 乍看之下,中国将稀土作为武器似乎奏效,习近平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效果,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稀土武器最终将适得其反,因为近年来中国实施的出口管制,让各国意识到降低对中依赖、寻找替代方案的重要性。

《经济学人》报道,习近平希望强化本土化供应链,避免中国在关键资源上受制于人,在美国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后,这一努力更加速推进。 习近平也希望利用中国对供应链的掌控来对他国施压,早在2020年,他就告诉官员,对中国的依赖可以对那些“人为切断供应”的外国势力形成“威慑”。

然而,对习近平来说,出口管制有其“副作用”。 面对禁令,许多公司与企业家会寻找绕过短缺的方法。 中国提供了全球90%的精炼稀土,但其在稀土的主导地位,并非来自对全球储量的专有控制,也非精炼技术先进,而是来自效率、规模和便利性。 中国越是将稀土(或其他大宗商品)用作武器,越会促使他国寻找替代方案,这将削弱其未来的影响力。

《经济学人》指出,先来看看中国的控制本质,尽管名字叫稀土,但稀土其实并不罕见,中国拥有的储量不到全球总量的一半。 精炼过程虽然繁琐且污染严重,但技术难度并不如先进芯片制造。 因此,中国对稀土的掌控并不像西方对尖端芯片的掌控那么强,也更容易被规避。

事实上,直到1980年代,美国曾是最大的稀土供应国。 中国的主导地位来自于它更愿意承受环境代价,再加上其庞大的规模,使稀土开采成本低廉,这一优势逐步巩固了其地位。

这几年,中国试图限制稀土流通的举动,已促使其他国家寻找替代方案。 2010年,中国渔船与日本巡逻船钓鱼台相撞事件,中国控制稀土出口限制的策略在此事初试啼声后,日本投资稀土矿山并开始建立库存; 虽然仍从中国进口稀土,但依赖度已从90%降至60%。 今年,美国五角大楼入股了加州的MP Materials矿业公司,苹果也与其签订了合作协议。 总计到2030年,预计将有22个新矿业项目投入运营。

热门的“地缘经济”理论指出,即便中国在稀土的主导地位略只被削弱一点,也可能对中国造成不成比例的打击。 从90%降到80%看似微小,但意味着替代供应来源的规模将翻倍,让中国的客户更多作空间。

话虽如此,这种多元化仍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西方政府可以做些什么来加快进程? 他们当然有责任保障军事供应链安全,也可以简化采矿许可审批流程(在美国可能长达十年),并重新检视环保规范,降低贸易壁垒,也能帮助其他国家模仿中国的规模。

然而,若政府试图保护整个经济免受短缺影响,将会适得其反。 因为竞争对手面临困境而出现的“创新”,将会使对手走在自己的前面。 试想美国的芯片管制如何促使华为、DeepSeek等中国企业研发新技术,又或者2022年钴短缺如何迅速缓解,部分原因是电动车制造商找到替代方案。

《经济学人》指出习近平的稀土武器化最终将适得其反。 (示意图,法新社)

同样地,西方的新创企业正努力回收稀土,并开发不使用稀土的磁铁与电机制造方法。 中国的限制会在生产过程中引发短期混乱,但长期替代方案确实存在。 因此,中国越是使用稀土作为武器,其自身就越弱。 历史一次又一次显示,企业精神与创意最终能克服对商品流通的控制。 中国自身也曾在技术公司应对美国芯片出口管制时学到这一教训,如今可能再次面临同样的挑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