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压之下,美联储17日是否降息?七大焦点提前掌握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联储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首都华盛顿召开货币政策会议,该会议常常被形容为“华尔街的心跳”,因为其不仅决定美元利率高低,也牵动全球资本流向、各国央行政策,乃至普通家庭的房贷和就业。正因为FOMC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次会议的敏感性更显突出。


△路透社报道,9月的美联储政策审议会议,是在其独立性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召开的。




会议节奏:一年八次,四次尤为关键

FOMC是美联储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通俗讲,就是美国央行的“决策班子”。它决定利率升降,影响着房贷、物价和全球资金走向,每一次会议都被视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

FOMC每年固定召开八次会议,大约每六周召开一次,每次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剧震。

一般来说,八次会议中的四次堪称“重量级”,也就是每年3月、6月、9月、12月召开的这四次。因为这几次会议会公布经济预测摘要(SEP),包含著名的“点阵图”。虽是小小一图,却浓缩了委员们对未来利率路径的判断,被市场视作政策走向的风向标。

除去这四次分量较重会议,其他四次会议虽不发布点阵图,但也会有利率决定与联储主席新闻发布会。如果经济形势突变,这些会议同样可能成为转折点。

此外,如有特殊情况,譬如危机或突发事件时,FOMC还会召开临时会议,这种临时会议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例会。譬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疫情期间,都曾出现过“紧急降息”的非常规举措。同时,如果会议刚好发生在美联储换主席、换理事,或者总统对联储独立性施压的时点,那会议也会被额外放大。


△美联储官方网站会提前一年公布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全年会议安排。




会议内容:从数据到措辞,环环相扣



一次完整的FOMC会议大致分为几步。

第一天:工作人员汇报经济数据,涵盖通胀、就业、消费、国际市场等。第二天:委员们讨论政策选择,投票决定联邦基金利率区间。会后声明:会议最后一天下午2点发布简短声明,字里行间的每个细微措辞变化都会被市场放大解读。新闻发布会:联储主席将在会议最后一天下午2点半出场回答媒体提问。其语气、用词甚至停顿,都会影响市场情绪。经济预测摘要与点阵图:每年4次,按季度更新,展示未来两年至三年的利率、中长期经济前景,是投资者的必读文件。

△美国知名财经媒体《巴伦周刊》(Barron’s)报道,复杂的经济信号、政治不稳定以及对联储能否保持独立的普遍质疑,构成了9月会议的复杂背景。

广泛影响

FOMC的决定影响广泛,但首先左右的就是美元利率,其将直接决定房贷利率、企业融资成本、储蓄回报,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

对美国民众而言,加息意味着贷款更贵、储蓄利息更高;降息则可能缓解房贷压力,但也伴随物价上行风险。

对全球市场来说,美元利率作为全球资金的“锚”,影响着资本流向与新兴市场稳定。许多国家央行不得不跟随美联储的步伐,以避免本币贬值或资本外流。

而从国际政治层面考量,在贸易紧张、地缘动荡背景下,联储的每一次政策动作,都会被外界与美国政府的政治动向联系起来。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9月联储会议作出的利率决议,将成为今年最重要的决议。




四大焦点备受关注



此次9月会议格外引人注目,有几大原因。

首先,目前已经到了政策转向的临界点。美联储上次降息还是2024年底,过去几个月中,市场一再预期美联储将进行2024年底以来的首次降息,降不降、降多少,已经成为了市场热议的悬念。市场动向、就业数据放缓、通胀持续高于目标,这些都给降息带来了压力。如此次会议如预期般下调25个基点,将不仅是技术性调整,更可能标志着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其次,联储独立性面临考验。特朗普上任后,不断向联储施压,要求更快、更大幅度降息。同时,围绕部分理事职位的政治斗争也在继续。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独立性与政治现实之间如何拿捏,联储能否保持独立,外界都想通过此次会议一看究竟。

此外,特朗普总统提名的联储新理事斯蒂芬·米兰的确认时间恰好就在会议开始前,其对更激进降息或者改变政策路径的推动究竟如何,也备受外界关注。

最后,此次会议将公布新的点阵图。市场最关心的是,2026年前的终端利率预期是否被下调,这将直接决定全球资金的流向和投资者信心。


△路透社报道,联储会议召开前,市场对预期降息持谨慎态度,导致股市收低




三大核心看点

此次会议将在当地时间9月17日结束,届时将有三大核心看点向全球展示。

首先,是否降息。目前,市场预期降息25个基点(0.25%),如果真降息,会被视为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但如果幅度更大或维持不变,也将会引发市场震荡。

其次,经济预测摘要(SEP)和点阵图(Dot Plot)发布。SEP会更新对通胀、GDP增长、失业率的预测;点阵图则会显示联储对利率路径的预期,比如2026年底前是否继续降息。

最后,联储主席鲍威尔举行记者会。鲍威尔不仅会解释为什么要降息(或不降息),还会阐述对通胀回落、就业放缓的判断,更重要的是,他会面对外界关于联储政治独立性的提问,其回答措辞,往往比利率决定本身更能引导市场。

美联储的年度八次会议,每一次都牵动人心。例行节奏下,每一次投票、每一句声明都暗藏玄机。而眼下这次9月会议,由于既是政策拐点,又处于政治风暴,更因为将释放对未来两年利率走向的信号,注定要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美联储明晨大概率重启降息,年内将降息几次?

时隔一年,市场押注美联储重启降息。

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市场将迎来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结果。截至发稿,芝商所CME Group数据显示,本次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为96.1%,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3.9%。

一年前,2024年9月,美联储启动了四年多来的首次降息,但在降息100个基点后便止步不前。本次市场押注美联储重启降息,可持续性尚不可知。

此次会议还将公布最新的《经济预测摘要》(SEP)与点阵图,受访专家认为,本次点阵图透露的信息或更为“鸽派”。“鸽派”指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押注美联储降息幅度较大。

美联储的“政治化”也引人关注。受访专家指出,从长期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或受到新任美联储主席的影响,但其行动仍受到美联储框架的限制。



市场押注降息25个基点

首先来看数据,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2.9%,与市场预期的2.9%持平,前值为2.7%;核心CPI同比上涨3.1%,与市场预期的3.1%持平,前值为3.1%;非农就业人口增加2.2万人,预期7.5万人,前值7.3万人;失业率4.3%,预期4.3%,前值 4.2%。

一般而言,通胀反弹指向维持较高利率,就业恶化则指向降低利率。那么,市场为何押注美联储将更侧重就业数据并降息25个基点?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对澎湃新闻表示,从通胀看,今年4月,美国通胀率已下降至较为理想的水平,存在降息的可能,但当时关税政策的实施导致不确定性急剧上升,美联储不得不进一步观望。目前来看,尽管通胀较4月略有上升,但上升趋势总体放缓,通胀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大幅上升。而从就业数据看,美国8月失业率较此前略有上升,非农数据大幅下跌,经济增速的放缓也导致其对就业的支撑逐步降低。因此,综合来看,9月美联储大概率将按照常规思路降息25个基点。胡捷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副总监白雪也对澎湃新闻表示,市场押注美联储将更侧重就业数据,主要是因为就业与通胀数据的质量与冲击力不同。近期就业数据的恶化速度、幅度和潜在风险远超通胀的温和反弹,市场认为美联储需要采取“预防性”措施来应对可能加速恶化的就业形势。

白雪指出,近期数据远未形成明确的经济衰退信号,并不足以支撑降息50个基点。因此,美联储更可能降息25个基点,这既能释放宽松信号,又为后续政策预留调整空间。若本次直接降息50基点,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对经济衰退的恐慌性反应,反而加剧不确定性。

具体看,白雪分析,尽管8月CPI同比反弹至2.9%,但主要是受能源价格和关税传导推动,关税对通胀的传导压力依然较为温和,在就业市场加速降温的背景下,薪资增速下行带来的需求降温将导致美国内生通胀下行,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价格上涨的冲击。同时,近期非农就业人口大幅下修,或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可能早已出现疲软迹象,当前企业招聘意愿下降、工时缩短等滞后指标已显现。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今年1月-4月,美国CPI数据一路由3%下降至2.3%,市场一度押注美联储将于6月降息25个基点。但自今年4月2日特朗普宣布正式实施关税政策后,美国CPI又一路由2.3%反弹至2.9%。据新华社报道,美国劳工部9日发布的初步修订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比最初统计的少91.1万个。

当地时间8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表示,就业下行的风险正在上升,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对通胀的影响可能只是短暂的,美联储的政策立场可能需要调整。


年内或降息两到三次



本次会议,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基本被消化,市场更关注的,是降息的节奏和时机。

将时间拉回一年前,2024年9月,美联储启动了四年多来的首次降息,正式拉开了本轮降息周期的帷幕。然而,美联储的降息步伐止步于2024年12月,当时,美联储合计共降息了100个基点。

一年后,市场再度押注美联储将于9月议息会议降息。本轮降息的终点在哪里?

胡捷认为,短期内看,美联储年内的三次会议中,美联储或将降息两至三次,总共降息50个基点,中间有可能暂停一次降息用于观察经济走向。白雪则表示,基于关税对通胀的推升将在四季度见顶,同时劳动力市场持续疲软,失业率继续攀升,美联储或将于年内降息75个基点。

从长期看,美联储降息路径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胡捷认为,本次重启降息后,美联储大概率进入持续降息周期。持续降息并不意味着每次会议都降息,美联储将依据经济数据在会议上作出判断,但总体呈现降息趋势。未来一年内,美联储或将降息200个基点,利率将降至2.25%-2.5%间,此后货币政策则有待进一步观察。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的背后是全球化的极速收缩。胡捷解释,过去,全球化让美国源源不断地获取低价商品,非法移民压降了用工成本,硅谷技术革命持续提升劳动生产力,美国得以在通胀极低的背景下保持高速增长,这让美联储得以维持0左右的低利率。目前,逆全球化浪潮迭起叠加美国政府限制非法移民入境,在利率降至2%左右后,美国通胀将如何发展仍未可知。

白雪表示,本轮降息受到通胀走势、财政赤字,以及政治周期的制约。具体而言,若核心PCE在2026年初反弹至3%以上,美联储可能暂停降息。同时,2025财年美国赤字率预计达6.2%,若降息刺激经济过热,可能加剧债务风险。此外,2026年大选前,美联储可能为避免被指责“为选举造势”而提前政策转向。

白雪认为,本轮降息终点可能落在3.5%-4.0%区间。这一水平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维持对通胀的抑制作用。

截至发稿,芝商所CME Group数据显示,市场预计2025年降息50个基点、75个基点、100个基点的可能性分别为24.1%、71.6%、2.9%;预计到明年9月降息125个基点、150个基点、200个基点的可能性为28%、28.6%、16.6%。


点阵图或暗示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

对于降息节奏、通胀预期等市场聚焦的问题,与本次会议同步发布的《经济预测摘要》(SEP)与点阵图或能为市场扫去部分迷雾。

一般而言,《经济预测摘要》与点阵图将对GDP增长、失业率、通胀率和适当的政策利率作出预测,反映理事会成员对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看法。不过,这些预测只代表美联储官员当前的预测,往往与真实利率政策路径存在差异。

白雪表示,本次点阵图主要有三大看点。一是对长期中性利率的预测,若预测值从3.0%下调至2.75%,则意味着释放 “低利率常态化”信号,推升风险资产估值。二是2025年降息路径,若降息幅度中位数从6月预测的降息50基点上调至75基点,将强化市场宽松预期。三是点阵图对2026年利率预测的离散度是否扩大,这可以反映美联储内部官员对明年政策路径的分歧是否在加剧。

胡捷认为,点阵图或将透露对失业率的更为悲观情绪、对通胀的更为乐观情绪,以及更为鸽派的降息路径。

在6月公布的点阵图中,美联储维持了对今年2次降息的预测,但将2026年联邦基金利率的中值预测由3.4%上调至3.6%,长期中性利率预期值维持在3%;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由1.7%下调至1.4%;失业率为4.5%。

同时,当时点阵图显示,支持年内降息2次的人数与支持维持当前利率的人数基本持平,或预示着美联储内部的分歧加大。


美联储“政治化”影响几何



抛去纯粹的经济数据,政治因素对美联储的影响似乎正愈演愈烈。过去的一个月,美国参议院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米兰(Stephen Miran)出任美联储理事会成员的提名,美联储理事库克(Lisa Cook)也在经历了与特朗普政府的官司后,侥幸留在了美联储理事会中。米兰被认为是特朗普政府经济议程的关键设计者,库克则是由美国前总统拜登任命的美联储理事之一。

美联储的一系列人事变动,被认为是特朗普企图“操控”美联储的手段。截至目前,美联储理事七个席位中有三人为拜登政府任命,四人为特朗普政府任命。此前,美联储理事中一度有4人为拜登政府任命。

胡捷认为,短期来看,尽管美联储内部对降息路径的争论有所增加,但对货币政策影响不大,大多数人的意见仍较为一致。在2026年5月现任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卸任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仍将延续当前的风格。

白雪的预期更加悲观。她分析,短期内,降息节奏政治化将提速。若米兰在9月会议后正式就职,可能在10月会议上推动更激进的降息幅度或进度,并要求美联储“前瞻性指引”明确宽松路径。这种压力可能使美联储在数据未完全确认的情况下提前行动,例如在10月非农数据公布前降息。

从长期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或受到新任美联储主席的影响。本届美联储主席将由特朗普任命,目前,候选人包括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Kevin Hassett)、前美联储理事沃什(Kevin Warsh)以及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

澎湃新闻注意到,上述三人均曾表现出对美联储的批评。其中,哈西特一直是特朗普关税及其他政策的坚定支持者,认为美联储将利率维持在过高的水平是不合适的;沃什曾表示美联储主席不应该被视为“受宠的王子”,当货币政策结果不佳时,美联储应受到严肃的质疑;沃勒则在上个月美联储维持当前利率时投下反对票,并表示应降息25个基点。

胡捷认为,由特朗普提名的新任美联储主席将更加鸽派。不过,按照经济周期规律,那时也正处于降息周期,因此到时的降息更像“顺水推舟”,而非受特朗普的影响。同时,美联储的核心使命是控制价格稳定,发行适量货币,无论谁担任美联储主席,都将受到使命的约束。

白雪表示,长期来看,政治化将对美联储独立性形成侵蚀,造成其政策可信度下降。不过,美联储可坚持“数据优先”的决策原则、对市场预期进行管理等抵御政治化的干扰。同时,历史经验显示,1970年代“政治化美联储”导致长时期滞胀的教训,可能成为当前官员维护独立性的心理防线。

白雪提到的1970年代“政治化美联储”,是指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将美联储视为政治工具,要求时任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当时,美国通胀率一度突破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