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很感慨:现在不光美国,中国也成了欧洲的新父母,我们就像个熊孩子,在他们俩面前瑟瑟发抖。10月30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在韩国釜山举行了元首会晤。

此次会晤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欧洲的媒体自然也不例外。
但同样是关注,欧洲媒体的关注焦点,却和别人的有些不太一样。他们将这次中美元首会晤,理解成了“父母复合前的家庭会议”。
为此,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员贾南·加内什(Janan Ganesh)还在他的文章中,使用了一个让欧洲人寝食难安的比喻:
“欧洲就像一个仰头张望的孩子,看着中美两个父母在自己的头顶上争执不休,只能瑟瑟发抖。”

欧洲人之所以瑟瑟发抖,是因为他们的焦虑有了新的内涵。
面对愈演愈烈的中美博弈,欧洲人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仅还是个孩子,而且还是个成绩差、脾气大,同时又依赖成性的熊孩子。
中美在稀土、关税、供应链问题上你来我往,而欧洲却尴尬地发现,自己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
中国的规则清晰如刀,美国的霸道更是不留情面。
熊孩子到底错在了哪儿?
冷战结束后,欧洲一度将军费压缩到极限,安心躲在美军庇护下。德国至今也没达到北约军费要求占比生产总值2%的目标,法国航母战斗群常年缺编,波兰甚至还请求美军在本土永久驻防。

欧洲人早就习以为常的安全舒适区,最终成了欧洲人战略自主的坟墓。
俄乌冲突撕碎了欧洲最后体面。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切断了对欧天然气供应,欧洲不得不以3倍的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
德国关停了核电站、法国反应堆也老化、北欧的风电又不稳定……
欧洲所谓“绿色转型”的口号,在寒冬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欧盟委员会报告显示:欧洲98%的稀土依赖中国,电动车电池的锂、钴、镍等关键材料,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控制的供应链。
如今,中国依法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欧洲的绿色产业便在一夜之间陷入了恐慌。
欧洲连谈判的筹码都没有,中国只需轻轻卡住供应链,欧洲的工业心脏就会停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欧洲人突然发现,中国和自己想象中那个“用市场换技术”的伙伴,已经完全不同了。
今年10月,中国依法对稀土出口实施精准管制,欧盟这才想起来要找备用方案,结果却发现,自己连能替代的供应商都找不到。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中国转身就对电池材料实施出口许可制度。德国车企股价应声暴跌,大众、宝马、奔驰都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明明离不开中国的电池和市场,却又不敢忤逆欧盟的意思。

如果说中国的严厉是规则清晰的,那么美国的霸道就是毫不掩饰的。
特朗普政府对欧盟钢铝关税豁免仅延长一年,同时又威胁对欧洲汽车加税。
不听话,就罚站,在美国面前,欧洲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停止对话出口光刻机,迫使荷兰政府在中美之间二选一。
现在的欧洲,连哭闹都要看美国的脸色。所谓的优雅,在现实面前只不过是一地的碎玻璃。
地理决定命运,资源定义话语权。
欧洲仅拥有全球1.7%的天然气储量,稀土储量几乎为0。
世界重回地缘政治博弈已经是大势所趋。欧洲人引以为傲的所谓“软实力”,在硬资源的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防务靠美军基地,能源靠美国液化气,科技靠台积电代工。
“社会市场经济”护不住体面,福利越发越多,竞争力越掉越惨。
欧洲以为自己是大国,其实更是中美之间的一个高级缓冲区。
中美在釜山大谈稀土、关税,给人工智能的未来定规则,而欧洲媒体却只能在自己的版面上顾影自怜,哀叹欧洲被完全排除在了核心议程之外,成了彻头彻尾的局外人。
欧洲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权力旁落的恐惧。《金融时报》的比喻之所以残忍,恰恰是因为它揭穿了欧洲最后的遮羞布:
在中美面前,欧洲不仅是个孩子,还是个熊孩子。
无辜不是欧洲的借口,无能才是最大的原罪。

中美正在重新划定新的世界规则,G2时代的到来已经是大势所趋。
现在的欧洲,面临着一个终极选择。
是继续躺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直到彻底丧失话语权呢?
还是艰难“断奶”,整合防务、掌控资源、重塑工业主权。用一代人的牺牲,换回自己的战略成年礼呢?
现在的问题是,这两个选择,欧洲哪个都没选。
欧洲宁可继续装睡。
美国是动辄就逼你选边站的旧爸妈。
中国是你离不开又哄不好的新父母。
在欧洲人的瑟瑟发抖里,藏着一个渐行渐远的昔日一极对自己英雄迟暮的悲凉感慨。

但历史的闹钟总是准时的,从来不会因为谁捂着耳朵不听,它就不响了。
地缘政治博弈的彻骨寒意,也终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
没有人会永远容忍一个熊孩子,无论北京,还是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