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两餐消费不到10元 为何中国年轻一代不愿花钱

图像来源,Benjamin Begley

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Role,BBC驻中国记者

中国正面临多项经济挑战,政府希望下一代消费者能为全民利益而增加消费,但说服他们这么做并不顺利。

官员表示,社会各阶层的国内消费不足正在拖累经济增长。但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比其他群体更有理由保持谨慎。

青年失业率长期徘徊在接近20%的比例,有工作的年轻人担心失去工作,而持续的房地产危机让拥有住房的前景看似遥不可及,尤其是在大城市。

这种不确定性促使许多中国年轻人转而拥抱节俭,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如何用少量金钱维持生活的技巧。

“我的工作是致力于极简生活方式。”一位全职网红告诉BBC。

这位24 岁、网名“张小米粒”的创作者发布的影片内容包括:她用一块普通肥皂而不是昂贵的护肤品满足所有个人清洁需求。

影片中还能看到她在购物区走动,展示各种包包和衣物,并强调它们的耐用性和高性价比。

企业付费让她在小红书平台向9.7万名粉丝推荐商品。

她说:“我希望更多人了解消费陷阱,这样他们就能省钱,这会减轻他们的压力并放松心情。”

其他人则专注于在饮食上节俭。

29岁、网名为“北漂的小小草”的创作者发布自己制作简单菜肴的影片,他说自己能用略高于1美元(约76便士,7.1人民币)的价格吃到两餐。

他告诉粉丝:“我只是来自农村的普通人,既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没有有影响力的人脉,所以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在一家网路销售公司工作,并声称极度节俭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在6年内存下超过18万美元(人民币130万元)。

有人在网上问他,是否希望未来的妻子和孩子也过这样的生活,以及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

图像加注文字,一些中国年轻人透过减少饮食开支来省钱。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以来被视为势不可挡,能够挺过疫情的动荡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战。

但分析人士表示,如果不提升国内消费,中国将面临重大的长期挑战。

美国的问题是人们积累信用卡债务,而中国则恰恰相反。中国人本来就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当人们预期到未来的艰难时,这种倾向更会加剧。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承诺要提高家庭消费,但目前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约 39%,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约为60%。

部分问题在于,当今的年轻人比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更悲观。

“现在,赚钱对我来说更重要。我必须扩大收入来源并削减开支。”一位身处北京中心的年轻女性告诉BBC。

她补充说,和许多其他年轻人一样,她的薪水已被削减。

“我换了工作,但薪水不如以前。而且,我不知道这份新工作能维持多久。像这样糟糕的经济环境让人心情低落,因为我们赚得不多。首先是找到工作也不容易。”

这样的青年失业率除了带来不安全感外,也让陷入困境的雇主更容易削减工资,因为雇员面临的选择是接受较低薪水,或者投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一位同样20多岁的年轻男子表示,虽然有一些基层工作,但要找到符合自己专业领域的体面工作却很困难。

“我的一些朋友处于失业状态,仍然住在家里,并在寻找工作。”他说。

“他们在大学时的专业五花八门,从金融服务到产品销售都有。现在经济有点低迷。我希望情况能好转,让我们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认为这种情况很快会改善吗?“我并不太乐观。”他坦言。

中国应届毕业生的一大担忧是,国家正从廉价商品的大规模生产转型为高科技经济,而许多新兴产业并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

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家乔治·马格努斯(George Magnus)一直在追踪这一现象。

他引用北京两家大型招聘公司的数据,显示许多拥有硕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快递员工作。

他说:“这反映了人们从高等教育毕业时所拥有的学历,与劳动市场需求之间出现技能错配。”

“当然,这种情况也因为中国致力于成为机器人和人工智慧领域的领导者而雪上加霜,因为至少目前,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就业机会。科技产业并非劳动密集型。”

图像加注文字,中国青年失业率近年来持续居高不下。

瑞典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海莲娜·洛夫格伦(Helena Lofgren)一直研究中国的消费模式,她认为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向偏好产业投入资金,并在地缘政治存在相当大不确定性的时期让然专注于出口。

她说:“人们储蓄多于消费,而中国需要让消费在经济中占有比现在更大的比例。”

“你有一个非常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体,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些部分规模过大,不利于经济维持健康发展。”

这一切都与经济失衡有关。例如,如果中国突然失去大量出口收入,它是否有能力透过对国内庞大人口进行财务赋权来找到冲抵的工具?

一些观察人士质疑,中国共产党有多认真地重视提升国内消费。

近几十年来,中国依靠投资和出口模式的蓬勃发展,但这种模式如今面临重大挑战:通货紧缩。潜在消费者往往在等待商品价格下降。

如果一对年轻夫妇想买一套新的沙发,等待更优惠的价格似乎是合理的选择。

如果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延迟大额消费,企业就越有可能减价,导致人们以等待更久来获得更好的交易。

商品变得便宜看似是好事,但通缩可能会导致企业倒闭,并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或许可以透过某种方式来提振二、三十岁消费者的乐观情绪,以应对这种情况。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可能会有所帮助。

政府曾尝试透过提供更换旧车、家电及其它物品的补贴来刺激消费,但效果并不显著。

网红张小姐表示,谨慎地消费深植于中国文化中。

她说:“我祖父那一代非常朴素,非常节俭。这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节约是刻在骨子里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