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农口述:AI创业两年 积蓄花光 重回职场敲代码

作者 | 五五


初衷

我算个有想法的人,在大学里算是风云人物,学习优秀,是年级干部,组织社团活动、参加比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里,都是主导性的人。

在经济危机那年毕业,即使就职惨淡,我面试上某一线互联网公司当开发。一年后满怀雄心壮志的我果断辞职,和几位同学创业去了。可两年后团队解散,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之后我回到二线城市当程序员,老实打工挣钱,从普通的开发到技术经理,再到初创公司当技术总监,职业发展还可以。可内心一直不甘心给人打工,总想亲手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拥有自由的生活。

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启动资金后,我在30岁时再次裸辞投身创业大潮中。

我看好人工智能的市场,在辞职前已开始储备相关技术知识。随后辞职在家一年,独自闭门造车,我用头发白了一缕的代价,终于研究出一个智力相当于人类一岁孩子的智能产品。

我兴冲冲地拿着这个机器人前往北京拉投资。将我的创业故事加工完美,以为凭借我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肯定会打动到投资人,可惜,在北京来回奔波一年,我犹如南柯一梦。


费力拉投资

我在出发前先投出50份BP邮件,只得到两份回复。发现被动联系不行,于是改变策略,发动身边的老师、前同事、朋友帮忙推荐投资者,逐一拜访他们后,我的资源关系又扩大一圈,这样再从这些人手里获取更高层次的人的联系方式。

我四处奔波拜访,刚到北京的第一个月,每天约见两个人,周末去参加校友会和机器人大会,到处连接人脉关系。我不断根据别人提出的建议修改BP和优化产品,同时积极进入各种圈子:机器人创业群,校友创业群等等。

随着朋友圈里的牛人越来越多,参加的饭局越来越高大上,我感到鸡血满满,感觉自己视野开阔了。每见一个人像打开一扇窗,不断听见新鲜的言论,我觉得自己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可渐渐地,我的热情在投资人模棱两可的态度中冷却,大家嘴上说你搞这个创业不错,可谈到能投资多少钱时,却没有人愿意掏钱。

这时候我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有一回约好投资人,却在半路身体难受,我咬牙坚持和人会面。却被告知,如果你这东西早两年的话,直接拿着BP来,不用拿出产品就能给你钱,现在的话……等我们回去讨论下再给你结论吧。

我浑身乏力地走出门外,天气炎热,我却感到浑身很冷,回家后大病一场。病好后减少广撒网的频率,只是从中挑选某些人拜访。

同时在筹建公司,我意识到光靠我自己一个人死干是不行的。于是拉上前同事让他暂时在业余时间帮忙做些边角活。存款不断在减少,资金的影子没见到。

曾有人想投几十万,我不同意,这和心里预期的数目差太多了。我知道这是进场晚了,又没有名教授加持,大公司是招各大院校的博士做机器人的,我这个小人物…挺难说服投资人。

那段时间我犹如困兽般,家里人不理解,家里全靠妻子的工资支撑着。积蓄如沙子版减少,兼职人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产品没有质的突破。资金一直没有谈拢,我的两鬓又添了些白发。

我垂死挣扎,离开北京南下,从武汉到广州、深圳南下找投资人,可仍是颗粒无收。事情没有一丝好转,积蓄迅速烧光,最终放弃创业,先谋生吧。在上周我接受一位老总的邀请,回去当码农。




失败总结

回想这两年的创业历程,钱花光了但一事无成。我总结了几点经验教训:

1.盲目地闭门造车,脱离市场

辞职后,我租了个小房子当办公室,兴冲冲地研究。在那一年里我不问世事,也没找人商量。生怕他们会打扰和动摇我,就自个儿闭关一年埋头编程。

自己探索过程中,浪费时间走了不少弯路。如果早点有人指点和商量,这些低级错误可以避免。

2.进场太晚,没有团队加持

刚拿着BP去演讲时,被人说了一顿,因为团队那只写了我一人。大团队一般是拉上各种高校老师、海归博士,一起研究开发的,就我一个小人物是上不了台面的。

后来我联系了几位老师和博士,把他们的名字填在BP上,总算把面子工程完善好。可实际开发真只有我一个人,导致做出来的产品较粗糙,在如今市场比较冷静的情况下,投资人也冷静围观。不像前几年AI市场才开始,投资人愿意投钱。

3.产品不够牛逼,投资人看不到回报前景

对于融资,投资人从这几点衡量:在市场上有没有价值;团队成员对产品是否认同;用户价值在哪儿。

任何投资人最看重的是回报,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要让投资人看到清晰的商业模式和持续产出的势能。

这是创业开始就该考虑清楚的东西,资本市场里没有利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雷军说的对,创业不是人干的活,是阿猫阿狗干的活,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一般人干不来。事实上我是个天使轮都没完成的loser,如今我已不年轻了,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创业了,就此回去过平凡的人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