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1月物价波动:新冠疫情的冲击即将到来

北京时间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显示,2020年1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6%,环比上涨4.4%;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6%;消费品价格上涨7.7%,环比上涨1.6%;服务价格上涨1.5%,环比上涨1.0%。

从同比来看,1月CPI同比上涨5.4%,涨幅较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同比涨幅扩大既有春节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因素,也有今年与去年春节错月、去年对比基数较低的因素”。

1月份,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仍是影响CPI同比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1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5.2%,影响CPI上涨约4.52个百分点。食品中,畜肉类价格同比上涨76.7%,影响CPI上涨约3.38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6.0%,影响CPI上涨约2.76个百分点。



武汉疫情对中国春节假期餐饮和消费的影响巨大。图为2月7日北京的一家商场外门可罗雀的景象。(路透社)



由于1月份正值中国春节假期,又叠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因此CPI的环比数据更具分析价值。

从环比来看,1月CPI由上月的持平转为环比上涨1.4%。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的环比下降0.4%转为环比上涨4.4%,影响CPI上涨约0.9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3个百分点。

食品中,鲜菜和猪肉价格分别环比上涨15.3%和8.5%。非食品中,受春节前城市务工人员返乡影响,部分服务价格上涨明显,其中美发、家政服务、车辆修理与保养价格分别环比上涨5.2%、4.7%和4.6%。

此外,2020年1月中国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由上月的同比下降0.5%转为同比上涨0.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4%,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3%。从环比来看,1月PPI环比不增不减,连续两个月持平。其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均持平。

整体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并没有在1月份完全显现。CPI同比大幅上涨主要受春节假期以及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而PPI小幅上涨主要受上年价格“翘尾”因素的影响。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认为,疫情对中国PPI的影响可能从2020年2月份的数据开始体现,2月份PPI环比可能转为负增长。



武汉疫情期间,交通运输行业受到巨大冲击。图为2月6日,中铁快运工作人员在中国合肥南站搬运由国药控股安徽有限公司送来的防护服。(新华社)

从2003年“非典”(SARS)疫情的经验来看,中国的消费需求将受到极大影响,当年社会零售增速从2003年3月的9.3%大幅下滑至2003年5月的4.3%。但是,当年大部分商品消费价格的变化并不明显,CPI同比涨幅在0至1%之间波动。

从供给角度来看,中国新时代证券的研究认为,疫情对消费者需求的冲击是分化的。其中,食品、生活用品、医疗用品等必需品需求增加,而由于社会活动受到限制,大部分可选消费需求会大幅减少。此外,由于部分道路封锁、到达工作地点仍需要隔离一段时间,疫情也将导致短期供给减少。因此,疫情期间,不同消费品的物价波动将出现极大差别。

此外,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PPI受到的影响十分明显,增速从2003年3月的4.6%下降至2003年6月的1.3%。而本次武汉疫情比2003年“非典”疫情的规模更大,对PPI的冲击也可能更加明显。

首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本轮疫情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冲击将远高于“非典”疫情。例如,截至2月9日,WTI原油期货价格已经累计下跌近20%。其次,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处于经济周期底部,生产部门抗冲击能力弱于2003年。最后,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没有大规模限制出行与延迟复工,而武汉疫情导致全国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停滞可能对生产者物价水平造成更大冲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