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曾催生商业帝国 疫情能否倒逼传统行业巨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的冲击正逐渐显现,无论是医疗体系还是经济层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与2003年“非典(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相比,通过大数据地图预测人员流向和数量,在线诊疗减轻医院负担,线上购物避免人群聚集,大数据和互联网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正如“非典”催生了线下到线上商业模式,阿里巴巴和淘宝的迅猛发展,这次疫情也将进一步倒逼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加快重塑新的业态。



疫情发生后,线上口罩等防疫物资抢购一空,很多线下销售渠道采取“配给制”。(AP)


突如其来的“非典”与阿里巴巴



2003年2月下旬,“非典”疫情开始扩散,随着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4月,彼时还有些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顶着压力赴疫区广东,参加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受疫情影响,当年的广交会“非常冷清”,交易额创下15年来最低水平。

团队7名成员回到杭州没几天,其中一名姓宋的女员工就被确诊为“非典”患者。她是阿里巴巴118号员工,也是浙江杭州第四位SARS疑似患者。5月6日,带着口罩的马云紧急宣布,全体员工在家自行隔离办公。2001至2002 年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天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发布的商业机会数量只有3,000 条左右。疫情之下,公司面临的处境更加艰难。但谁也没想到,“非典”引发的危机成为公司的业绩转机。

2003 年5 月7 日,也就是阿里巴巴杭州全体人员在家办公的第一天,仅仅阿里巴巴中文网站的买卖商机就突破12,500 条,创了新纪录。整个“非典”期间,以“中国供应商”为主的每日新增供求信息量比上一年同期迅猛增长3至5 倍。在阿里巴巴140 万中国会员抽样调查中,“非典”时期三个月内达成交易的企业占总数的42% ,业绩逆势上扬,每个月的访问量达到1.6 亿人次,每天有100 多万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4美元)的现金收入。

在非典时期,“中国供应商”客户数比2002 年同期增长了两倍,每月有1.85 亿人次浏览,240 多万个买卖盘反馈,来自全球的38 万专业买家和190 万会员通过阿里巴巴寻找商机,进行各种交易。虽然正常的商务交往均被不同程度地取消,但一大批企业通过阿里巴巴与客户进行了“零接触”洽谈。

商业模式的悄然演化不仅发生在企业之间,敏锐发现这一变化的阿里巴巴决定进军消费者对消费者(C2C,Consumer-to-consumer)领域。经过一系列筹备,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正式成立。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迅速成为“刚需”。淘宝刚上线初到2003年7月4日,网站快速发展,日新增商品达2,000多件,2003年8月,淘宝宣布免费3年,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型卖家入驻。

随后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仅用两年,淘宝网成为中国国内网络购物市场的第一名,占据了中国网络购物70%左右的市场份额。借由“非典”助力,淘宝只用了6 个月就在全球排名前100,9 个月排名前50,12 个月排名前20 。2005年10月,淘宝宣布“继续免费3年”,导致已经稳定盈利的美国电商易贝(eBay)退出中国市场。

到2010年12月31日,淘宝网注册会员超过3.7亿人,占中国网购市场80%的份额。2012年淘宝网和天猫网的交易额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亚马逊(Amazon)公司和eBay之和。2019年4月,亚马逊(Amazon)同样在中国电商市场遭遇滑铁卢。

中国另一大电商“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经在公开场合承认,“非典”疫情中,北京中关村电脑卖场集体关门,他开始严肃考虑做电商,最终走上了全面线上化的道路。

也许说“非典”成就了阿里巴巴过于片面,但在特殊时期,电子商务无接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越性开始被企业和消费者关注,正是“非典”催化加速了传统商业模式转型和新业态的发展成熟,为电子商务这一新鲜事物更容易被多数人接受创造了条件。伴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支付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完善。线上购物逐渐成为中国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线下寒冬 线上开花



和17年前的“非典”一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让线下实体经济受损严重。但却催生了线上经济的繁荣。



根据中国卫健委披露的数据,已有超过1,200名医护人员感染,中国空军出动军机为湖北补充人员和医疗物资。(新华社)



春节是餐饮业的传统旺季。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其中15.5%来自春节期间,即约7,242亿元。中国烹饪协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相比2019年春节损失达到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之间;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疫情期间,93%的餐饮企业都选择关闭门店。其中,有73%的企业关闭了旗下所有门店。

消费者闭门不出,传统餐饮“门可罗雀”,闲置的人力和火爆的生鲜电商的“用工荒”形成对比,“共享员工”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2月上旬,有21家传统餐饮企业超1,200名员工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生鲜电商“盒马”。沃尔玛等零售公司也发出“共享员工”邀请,欢迎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员工前去“上班”。

前华为人力资源与战略专家冉涛认为,未来十年,“灵活用工”将成为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最大变化。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几年线上经济挤压线下经济的状况已经非常明显,把很多线下企业挤到了成本与收益近乎持平的水平线上,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收益持平线上的时候不愿意放弃原有模式。而面对疫情带来不可逆的损失,很多企业痛定思痛开始转型。

阿里巴巴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上旬,每天有超过3万人来淘宝开新店,还有更多人把以前没有经营下去的“老店”重新开了起来。此外,电商“双十一”购物节大行其道的直播销售模式再次迎来爆发,最近半个月,阿里巴巴新开播的直播间数量同比翻番,开播场次也比2019年多了110%。

国盛证券调查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近六成的人群几乎没有外出,影音游戏成了年轻人娱乐的主要方式。虽然疫情导致所有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但电影《囧妈》出品方欢喜传媒另辟蹊径,联手字节跳动(Byte Dance)将影片改为线上渠道播放。尽管这样大胆的尝试遭受传统院线行业的强烈抵制,但不可否认,制片方通过合作取得了合理的投资回报,字节跳动借电影获得了更高的曝光率和流量,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另外,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旗下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在1月24日除夕当天创下20亿元峰值流水记录,与2019年同期相比大涨50%。粗略估算,头部游戏产品2020年春节当月流水环比增长可能在20%至40%。

除游戏娱乐,春节假期结束后,远程办公的需求迅速增加。根据百度热度指数,远程办公搜索指数2月份同比增长491%。移动办公软件钉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上千万家企业、近两亿人在家办公。华为企业云平台WeLink数据显示,2月2日,有1.5万企业新开通使用WeLink平台。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教育部发文鼓励在线教育,截至2月上旬,教育部已经组织22个在线课程平台免费开放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传统互联网公司和视频网站也借此机会开发在线教育试听产品。

无论是“共享员工”、直播带货、电影线上发行、游戏火爆、远程办公和线上教育受到的热捧,看似是疫情之下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如何转化成真金白银,留存现有客户都是新赛道上玩家们的现实考验,一旦疫情结束,这些都有可能烟消云散。但也正是疫情的爆发,带来了不同的商业灵感,加速了大浪淘沙的过程。

新业态背后都是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和效率的提升,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这其中也离不开互联网公司与科技巨头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提供技术支撑。毫无疑问,数字经济的发展正在重塑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传统实体经济也必须顺应时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此次肺炎疫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危机,但“危险”和“机会”本就是同一事物的两面。正如“非典”之后横空出世的阿里巴巴和电商行业,新的商业帝国,也许正随着疫情的发酵不断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