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中国人”:中美叠加态下的真实林书豪

9月15日中午,林书豪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自己与首钢球迷的告别视频,准确地说,他是在跟自己所有的中国球迷告别。新的赛季,人们无法在CBA的赛场上再次看到林书豪的身影,这既让人感到意外,但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意外在于,林书豪只在CBA打了一年球便展现了超高人气,各种商业代言和综艺节目接到手软,而且大陆本就是他团队未来规划的重要市场,此时本应该趁热打铁继续开拓这片热土。但是,考虑到林书豪自己的竞技状态、身体情况以及联赛最新的外援政策,他选择离开CBA也并非完全情理之外,而所谓追梦NBA,可能更多不过是一个保持体面的说辞,给双方都留足台阶。




而这一决定,也揭开了林书豪身上“薛定谔的盒子”——虽然林书豪外貌上跟中国人没有差别,但内心深处,林书豪却是个地道的美国人,这种“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叠加态让林书豪成为了一个矛盾的个体,不同人从不不同的视角观测,林书豪的形象也会自然的分别“坍缩”成“中国人”或者“美国人”。

而至于美式价值观和基督教的信仰在林书豪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与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到底哪个占据了上风,恐怕连林书豪自己可能也没法说清楚。



美国来的华人

从自身的国籍和身份认同来看,林书豪绝对是美国人,可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他却始终摆脱不了外界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一方面从中吃到红利,另一方面却给他的每一步都带来巨大的麻烦。




在美国人眼中,黄种人向来跟篮球没什么缘分,刻板印象中的华裔,是戴眼镜眯着眼睛数学超好的学霸和开超市的吝啬大妈,除了在功夫电影之外,他们一般不具备强大的身体对抗能力和超强的爆发力,没有立身于美式职业体育的潜力和基础。因此,当林书豪带领高中校队夺得州冠军时,居然没有任何一所篮球名校愿意为他提供奖学金。

对于一般人而言,哈佛是世界最顶级的大学,可是对于志在成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林书豪来讲,哈佛只是一所没有任何篮球底蕴的一般学校而已。因此当林书豪带领哈佛时隔64年重返NCAA决赛圈,甚至在体测中跑出堪比沃尔的冲刺速度时,仍然没有任何一支NBA球队愿意选他。因为按照普通人的理解,一个哈佛大学毕业的华人,应该去华尔街做商业精英,而不是去NBA打球。






但这还不是林书豪篮球生涯负面遭遇的全部,NBA对林书豪的隐形歧视无处不在:场外,他被媒体称呼为“Chink”(中国佬),场边记者嘲讽他“短小”;场内,被基德薅头发、被霍伊斯踩右手腕,这些针对林书豪的恶意犯规只会被判普通犯规,甚至裁判连哨都舍不得吹。

更荒谬的是,林书豪连留个发型都要被美国人碰,一个叫肯扬-马丁的前NBA球员曾公开嘲讽林书豪:“我需要提醒下姓林的那小子吗?摆脱别再折腾发型了,就算你留脏辫也不是黑人!我知道你想变成黑人那样子,但是你姓林!”

这种毫无逻辑的喷子说出了很多NBA球员内心的真实想法:被施加在林书豪身上的种族刻板印象从来没有被剥离过。






而在大洋彼岸,中国人同样对林书豪抱有刻板印象,国内媒体塑造的典型就是他儒雅谦和亚裔学霸的形象(哪怕林书豪亲承自己“不打篮球靠成绩根本进不了哈佛”),哪怕大家明白林书豪的华裔身份以及其父母来自尚未解放的中国台湾,但对拥有相同外貌他还是给予了最大的亲近和认同感,这也给林书豪来中国发展提供了契机。

去年8月初,林书豪成为国内某运动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双方签署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合同。结合他在半个月前台湾行时的分享谈话,以及已经被NBA放弃的客观事实,人们预计他来CBA打球是八九不离十了。尽管伤病让他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但考虑到他之前的赛场表现、国内的人气和肉眼可见商业价值,还是有很多CBA球队向他抛出橄榄枝。

最终林书豪和北京首钢签下300万美元的天价合同。在加盟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表达了对进军CBA赛场的期待和荣幸,提到了自己破碎的NBA梦想以及许多欧洲球队向他发出的邀约,而在最后林书豪也坦言,大陆球迷的支持是他最终决定来华的重要原因:“对于我来说,我一定会来到CBA打球,因为中国球迷一直很支持我。”




中国球迷的认可让林书豪在人气和商业方面收获颇丰,不过在球场上,他却因为这份“认可”得到了特殊的待遇。

在上赛季开始的前几场比赛,林书豪都被国内的后卫死缠烂打,各种大动作、小动作齐上阵,搞得他全身上下都是伤疤,到最后实在受不了,林书豪直接在社交媒体上诉苦,发出来的文字既搞笑又心酸:“救命,我不想又鼻青脸肿。今晚是篮球拳击,哈哈。”在公开接受采访时,林书豪又说道:“我不能说的太多,我只要乖乖打球就好了。”

林书豪受到这样的待遇,当然主要是因为其身为战术核心小外援的身份,但若说这一切和他的“华人”身份毫无关系则也不尽然,此前就有球员承认,他们在对位林书豪时确实下手更狠,而在中国球迷的眼中,被“殴打”的林书豪得到了几乎最大程度的同情和包容,网络上对于国内球员的抨击铺天盖地,以至于CBA官方专门对裁判下了规定,要求他们在比赛前必须检查每个球员的指甲长度,并随身携带指甲钳对指甲过长的球员现场“美甲”(业内记者开玩笑称其为“林书豪法则”)。






从这些视角来看,林书豪与中国球员似乎没什么差别,国内球迷的认同、大洋彼岸的排斥,甚至国内球员肆无忌惮的暴力动作,仿佛都在提醒他:注意你自己的“中国人”身份。



黄皮肤的美国人



然而,尽管林书豪的球迷可能更认同他“中国人”的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林书豪自己,绝不是大多数人希望或者想象中的“那种中国人”。

从言行举止来看,虽然林书豪做了很多功课,近几年中文水平突飞猛进(而作为对比,同样是美国外援的马布里至今依然不太讲中文),但他的一言一行却没有脱离典型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气质。当你翻开他在海内外的社交媒体,对他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篮球运动员,而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这在无神论占主流的国内是很陌生也无法理解的。




比如在NBA停摆时,林书豪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不想说谎,我真的感到害怕。但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一直都是如此。启示录1:17。”大多数中国球迷可能完全不懂他想表达什么,有的甚至直接嘲讽道:“帮助你们渡过难关的不是上帝老人家,而且白衣天使。”“弄清楚谁是你的上帝,中国没上帝。”

这种文化上的隔阂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还体现在各种采访和商业活动中,林书豪的言行虽然得体,但过于“得体”却恰好是“距离感”的无意识体现。




比如在聊到CBA联赛时,林书豪就说得很客套:“CBA的篮球水平其实要高于国际上面对他们的评价,这也导致了每场我所参与角逐的CBA比赛都非常具有挑战性。”而在谈到中国篮球的发展时,他也会拿出美国进行对比:“现在篮球在中国已经相当受欢迎了,打篮球的人数甚至比美国还多。”

与央视连线时,林书豪直言CBA季后赛是“一边打球一边打人”,他显然不适应这个联赛的风格,言语中已经暗含要离开的意思:“打球,只要不是故意让对方受伤,我可以接受,但是有些小动作,如果是故意的,裁判不保护球员,我更希望用安全的方式打球。”

显然,在商言商是林书豪CBA一年游的准则,但对这种准则的遵守却又让你挑不出毛病,何况他在CBA期间还展现出了超越普通中国球员的敬业,以及对公益事业的热心。







在CBA的这个赛季,林书豪可以说给国内球员做了一个极佳的职业(甚至可以说“偶像”)榜样。赛季开始前,他就承诺自己每投进一记三分就捐赠3000元,到了季后赛,这个价格涨到了21000元。一个赛季下来,他捐了将近30万,收获了无数赞誉。

球迷可以进场的时期,林书豪每场比赛都会把自己的球鞋送给球迷,博得了一众好感。疫情期间,林书豪也做出了表率,他先通过自己的基金会向国内最严重的疫区武汉捐赠了100万人民币,接着又以个人的名义捐出15万美元。

从某种角度来看,林书豪的确吃到了华裔的红利,他在CBA得到了更多球迷的关注、商业代言以及各种曝光的机会,但他也完全对得起球迷的支持,绝对称得上是“优质偶像”。在社交媒体上,林书豪会很热情地跟球迷互动,对他们的每个提问都耐心地回答,用真诚的态度回馈每一个喜欢他的球迷,这些都是现役中国球员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而超越客观环境的自信,也是林书豪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到CBA时,林书豪的速度优势被伤病消磨殆尽,CBA又没有防守三秒为他腾出禁区的空间,于是他的突破不再犀利,外线投篮也是有一搭没一搭。显然很难扛起CBA球队小外援的重则。很多人认为,从竞技水平来看,尽管拿着CBA最丰厚的合同,但林书豪远远达不到联赛顶尖小外的水准。

但是林书豪自己不这么认为,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不觉得能有CBA球员可以一对一防住自己,而“打人”防守则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在宣布告别CBA的那天,林书豪在自己海外的社交媒体账号上晒出一张自己投篮的照片,并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底线是射手投篮的位置,在任何时候都要有底线,球场上是,生活中亦然。



所以其实说来说去,不管别人怎么看,林书豪到底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美国”,他的家在大洋彼岸,他内心深处的故乡在中国台湾,这些都是不以他为CBA这份工作在中国大陆待多久,有多少中国大陆球迷喜欢他,甚至期望将其“归化”而转移的。

而事实也是如此,CBA结束没多久,林书豪便申请了中国台湾地区的护照,一度让人对他新赛季的身份产生了困惑,至于和其他外援一样马不停蹄的离开了相对安全的中国大陆,回到疫情肆虐的美国,那就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林书豪与球迷的认知错位



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对于华人和美国人这两个身份,林书豪自己更认同哪一个呢?







华人的身份为林书豪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在受疫情影响停摆前,北京主场的比赛可以说是一票难求,他带来的关注度、话题量更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数字。但林书豪终究是个美国人,他的生活重心和家人都在大洋彼岸,他对中国球迷的热情究竟是基于“同是华人”的认同,还是只是他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的礼貌和个人修养,在经过一年时间的观测后,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不过对林书豪自己来说,他倒是也不需要分得那么清楚明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自己处在最有利的位置,这既无可厚非,也是他必然的选择。而至于未来林书豪还能不能以“球员”的身份重新回到我们眼前,我们也只能等待时间给我们一个最终答案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