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气象局真的不敢预报40℃吗?详解来了

气象局真的不敢预报40℃吗?近日,湖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官方账号发布一则长视频,介绍此事。真的不敢预报40℃?真相:该预报就会预报全球气象部门预报的气温是指大气气温,并不是气象局不预报40℃,是确实百叶箱测量的气温没有超过40℃。如果达到40℃,该预报就会预报。

但40℃以上的大气气温,仍是小概率事件,以长沙马坡岭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为例,2022年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长沙最热一年,高温日数达61天,其中超过40℃的天数有3天,仅占全年高温日数的4.91%。



大家在户外感受到的温度,不是单一的大气气温,是被环境加热过的温度,例如暴晒一天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40-50℃;裸露在阳光下的水泥地温,可达50-60℃;电动单车皮质坐垫经过暴晒可达60至70℃。

测温百叶箱不放空调房?真相:气象数据标准化

有网友调侃,测量气温用的百叶箱为什么不放空调房,那不是预报气温更低吗?这就是气象数据监测标准化的问题了。

为什么要标准化?气象数据标准化的底层逻辑是天气系统的无国界性,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和例如台风、寒潮等跨国界需要全球数据拼接,才能完成追踪和预测,就像是拼图游戏,若是各国标准不同,让你用多种不同的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这谁又能做到呢?因此,全球气温等气象要素观测预报需要统一标准。

夏日炎炎,大家总抱怨气象部门又在压数据,然而真相却是,气温达到39℃以上又不到40℃,气象部门是最想预报40℃的,40℃预报发,高温红色预警发,也不挨骂何乐不为?然而事实却是,科学的严谨性,绝对不允许这样做。这里个人呼吁一下,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酷暑天气越来越频繁且严重,加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加重,2012年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是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高温标准呢?



让我们打开脑洞想象一下,如果全球气象观测数据各自为报,将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

以下剧情为脑洞想象:

第一阶段,仅要1-3天,航空与航海大瘫痪,A国用距离地面2米的风速数据,B国坚持10米标准,那么同一架飞机在跨境飞行时,收到的气象数据不同,是否有气流震荡,是否有高空风暴,飞机只能靠猜,跨洋航线上,如果各国气温气压标准不一,那么台风等天气系统将无法预测,有可能A国监测到的是超强台风,B国仅是普通风暴,气象数据监测标准瓦解,仅要1-3天,航空、跨洋航线可能面临全面停摆。

第二阶段,3-6个月,全球粮食供应链崩溃,气候数据割据,A国用摄氏度为标准,B国用华氏度标准,有可能出现A过预报高温,B国预报无高温,这样将导致国际粮农组织无法协调预警,类似2024年巴西因误判干旱,导致大豆减产30%,水源争夺开始,上游国用自制雨量标准,将正常降雨宣传干旱,通过建坝、节流等手段,限制下游国家用水,跨境水源争夺开始。

第三阶段,1-2年,自然灾害无法预测,预报混乱,经济崩溃,人类健康出现巨大隐患。加勒比岛国按世界气象组织标准测得飓风时速250km/h,请求国际援助,但邻国用老旧风杯仪显示仅180km/h,拒绝开放避难通道,结果大家想象。某国用城市中心水泥地为标准,测量气温,预报气温超50℃+,政府连续启动最高级别高温应急,电力、水力等能源造成上千亿损失,经济逐渐崩溃。某国在高海拔山顶测量气温,气温不到30℃,实际百叶箱已达38℃,气象部门未发布高温预警,政府未启动高温应急,单日热射病死亡超标,人类健康开始出现巨大隐患。

第四阶段,5-10年,气候战争与文明倒退,气象数据殖民,强国垄断气象卫星数据和气象监测数据定价权,如1GB气象数据兑换10吨原油,小国沦为气候盲区,非洲因无法获取统一干旱预警,爆发水源战争,再现卢旺达式屠杀,气候科学湮灭,南极臭氧洞因各国紫外线标准不同,从2000万平方公里的空洞,到“被消失”,IPCC报告因数据不可比较沦为废纸,全球碳交易崩盘,升温失控突破3℃阈值,邪教团体宣称“气象混乱是神罚”,极端天气被视为敌国气象武器,某国为平息飓风,向海洋发射核弹,“气象巴别塔”最终引发核冬天。

以上皆为想象,其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气象部门从不压数据,测到多少就是多少,天气系统的无国界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决不允许篡改气象数据,在数据的经纬线上,编制人类命运气象标准化,本质是将地球转化为可计算的命运共同体,从瓦里关山之巅的大气本底观测站,到永暑礁百叶箱,再到瑞士达沃斯物理气象观星台,人类在用同一把尺子,丈量风的轨迹、雨的重量、热的刻度。

这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文明在这颗蔚蓝星球上的自救,大自然是美丽的,也是无情的,当自然灾害来临,没有一座孤岛能独自测量风暴,那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跨越国界的信任契约,我们共享同一片大气的呼吸,共守同一套生存的语法,恰如世界气象组织警示,气象数据的标准化,是各国送给彼此的无国界生存工具包,在气候临界点步步紧逼的今天,这套工具包也是人类方舟的最终图纸。

潇湘晨报记者张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