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I陷“信心危机”:又一位华人高管转投Meta






9月4日消息,2025年以来,苹果公司的AI部门持续遭遇人才流失冲击。继此前多位AI专家离职后,该团队又传出核心成员变动消息,包括机器人AI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健(音译,Jian Zhang)在内的四名关键成员已确认离职。

据悉,此次离职的四名核心成员中,张健将加入Meta旗下机器人工作室,担任机器人技术总监;苹果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s)团队的三名研究员约翰・皮布尔斯(John Peebles)、杜楠(音译,Nan Du) 与孟兆(音译,Zhao Meng),则分别选择转投OpenAI和Anthropic。

上述人事变动,正值苹果全力推进“Apple Intelligence” AI功能套件及下一代Siri开发的关键阶段,核心人才的集中流失,无疑为其相关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进度带来不确定性。

据公开报道统计,自Meta开启硅谷AI人才争夺战以来,苹果已经流失了包括基础模型团队前负责人庞若鸣在内的至少10名AI人才。据悉,庞若鸣以据称价值超过2亿美元的多年薪酬包加入Meta。



01.华人高管张健,从苹果AI核心到Meta机器人新力军






在苹果最新一轮AI人才离职潮中,机器人AI研究领域核心人物张健的离开格外引人关注。他出生于中国,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后远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并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曾留校担任讲师,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2015年,张健正式加入苹果,离职时已在苹果任职十年。

在苹果任职期间,张健的岗位与研究方向具有战略重要性。他担任专注于自动化技术及AI产品应用的机器人研究团队负责人。该团队隶属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部门,他带领的十余人小型团队专注于机器人智能与人机交互领域研究,与苹果的机器人产品开发部门分属不同体系,后者于今年年初并入硬件工程部门。

在张健的带领下,其团队不仅发表了多篇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开放研究论文,还研发出多个可落地测试的技术原型系统。更关键的是,他们为苹果机器人领域搭建起一套完整技术体系,从机器人感知外部环境、实现肢体动作,到模拟人类情感表达的全流程技术需求均被覆盖,而这些研究成果,正是苹果探索“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重要技术支撑。

彭博社曾报道,苹果计划开发用于零售环境、配备移动屏幕与机械臂的桌面设备,而张健团队的技术研究正是该类设备研发的关键支撑。同时,他在计算成像领域(利用AI处理和生成视觉数据)的专业能力,也为苹果推进Apple Intelligence等依赖复杂模型训练的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张健的学术论文在国际顶级会议上被引用数千次,成为业界公认的机器人AI领域中坚力量。


张健的工作经历

张健选择离开苹果,既获Meta官方证实,其本人领英主页也同步更新了相关信息。加盟Meta之后,他将担任机器人技术首席总监,任职于Meta Reality Labs旗下的机器人工作室(Robotics Studio),该部门独立于近期争议不断、经历重组调整的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健将在新岗位上主导“模型训练与物理机器控制相结合” 的项目,而这一方向恰好契合Meta的战略布局。该公司正致力于打造类似于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模式的人形机器人AI平台,旨在成为第三方机器人制造商的核心AI供应商,从而巩固其在具身AI领域的领导地位。

除张健外,苹果基础模型团队将有三名高级研究员离职。其中,皮布尔斯和杜楠将加入OpenAI;孟昭将加入Anthropic。



02. 苹果战略摇摆,AI部门现信心危机

苹果AI部门离职潮背后是一个更深层的危机:该公司在AI战略上的摇摆和保守,使其逐渐在与竞争对手的竞赛中落于下风。长期以来,苹果的优势在于软硬件一体化和严密的保密文化,但在以开放合作为核心驱动力的AI时代,这些优势似乎正成为掣肘。

苹果内部关于更多依赖竞争对手的第三方模型而非完全自研的讨论,进一步加剧了工程师的不满。一位前苹果内部人士向彭博社透露,公司AI业务因官僚障碍和生成式AI 技术采用缓慢而受阻;一位匿名的离职苹果研究员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发帖称:“在苹果,创新被流程扼杀;而在Meta,你能感受到算力的脉动”。

苹果AI部门的困境并非一夜之间出现,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今年7月被誉为“苹果AI战略核心人物”的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明的离职。Meta为挖走庞若明提供了一份多年期薪酬方案,总额远超2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高于苹果公司除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之外其他高管的薪酬水平。苹果并未尝试提高报价来挽留这位关键人员。

庞若明的离职被业内视作苹果AI部门的“信号事件”。作为团队的技术核心与组织架构中的精神支柱,他的出走不仅带走了关键经验与技术能力,更削弱了团队士气与内部信心。

知情人士还透露,苹果内部讨论中曾出现用外部第三方模型支持下一代Siri的声音,而不是坚持自研。这一消息让不少AI工程师感到挫败,他们认为这与苹果一贯强调的自主创新背道而驰,这一战略转变进一步动摇了团队信心。

更令团队沮丧的是,Siri的“V2”架构重建陷入混乱。苹果原计划推进下一代Siri,但重建Siri项目的“V2”架构重构被形容为“一团糟”,导致高级功能推迟至至少2026年。正如分析师约翰·格鲁伯(John Gruber)所指出的:“在新的架构上重建Siri是‘苹果唯一的前进道路,即使短期内有些尴尬。’”

与此同时,苹果领导层否决了开源部分模型的提议。对于习惯于开放交流的AI研究员来说,这一决定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热情。研究人员认为,苹果的保密文化在硬件领域可能是优势,但在AI研究中却成为阻碍,这种文化冲突在AI研究领域尤为突出,因为开源和学术交流往往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这一决策也成为许多受挫工程师离职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接近苹果AI部门的人士透露,受战略不确定性与技术挫折影响,苹果AI团队士气严重受挫,许多员工主动寻求外部机会。士气低落与创新动力不足成为普遍现象,苹果AI部门的人才流失已演变为一场“信心危机”。自庞若明离职后,苹果AI团队离职潮持续发酵,截至今年9月,已有十多位AI专家相继离开。

值得注意的是,Meta自身也面临不稳定性:其旗舰Llama 4模型在今年5月被推迟,且在对Runway等初创公司的收购中受挫,导致原来的Llama团队成员大部分流失。Meta于今年7月1日推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MSL),50天后对AI业务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一些新聘研究员如里沙布・阿加瓦尔(Rishabh Agarwal)在加入Meta不到一个月后返回OpenAI,ChatGPT共同创作者赵晟佳(Shengjia Zhao)在加入几天后威胁辞职,迫使Meta任命他为超级智能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

即便如此,Meta通过高额薪酬和加速推进其“超级智能”计划,仍对苹果AI人才具备强大吸引力。



03.苹果的挑战:封闭文化与内部组织矛盾抑制创新动力

张健等关键人才的离开,正给苹果多领域研发带来风险:其探索的人形机器人、AI驱动硬件项目依赖尖端AI模型开发,核心人才流失可能导致项目延误;已推出的Apple Intelligence背后,支撑其运行的大模型仍需完善,但负责开发的基础团队也在加速流失,虚拟助手相关研发进度同样面临不确定性。

资源短缺问题同样突出。相较于Meta、谷歌动辄数百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投入,苹果内部数据中心的老旧硬件难以满足大模型训练需求,使其在与竞争对手的算力争夺中处于明显劣势。

内部组织层面的矛盾更显棘手。据前苹果高管透露,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二等公民” 地位(在企业内部地位较低、权力或机会受限的群体),硬件和产品部门始终享有优先级,这不仅加剧了该团队与软件团队的紧张关系,再叠加领导层频繁变动,进一步放大了内部不稳定。

同时,苹果以封闭保密为核心的文化,与AI研究依赖开放协作的行业特性相悖,官僚流程也让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团队成员倍感束缚。反观Meta,通过开源V-JEPA 2等“世界模型”吸引了大量学术与行业关注,更易留住顶尖人才。

要扭转困局,苹果需针对性解决激励机制与研发流程的系统性缺陷: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以匹配Meta等对手,加大算力与基础设施投入升级数据中心硬件,简化内部流程减少官僚对AI项目的阻碍,同时在适度范围内开放研究成果,契合AI领域开源协作需求以增强人才吸引力。

但时间窗口正不断缩小。Meta、OpenAI、xAI等竞争对手在AI领域加速布局,而苹果内部调整进度迟缓。当前的人才流失危机已是明确警示:在以速度和创新定胜负的时代,留住顶尖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键,苹果若不迅速行动,恐将在这场技术革命中逐渐落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