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权游:奥特曼如何用“PPT”撬动7万亿美元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正主导一场“AI豪赌”。

这场席卷全球科技巨头的万亿美元赌局,在短短一个月内已拉动合作方市值飙升:甲骨文股价一度涨超36%,市值突破万亿美元;英伟达、AMD与博通的市值也分别在合作后单日暴增约1700亿、700亿和1500亿美元。

据悉,这些合作将助力OpenAI打造一个耗电规模高达26吉瓦(相当于26个核反应堆,可满足两倍纽约市夏季峰值用电)的AI加速集群,并形成万亿级的闭环生态。

在这一闭环生态中,奥特曼通过一系列战略合作展现出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他先后与甲骨文、英伟达、AMD和博通达成协议,内容涵盖数据中心建设、巨额投资、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以及联合研发,旨在构建算力闭环并保障自身算力安全。

从整体布局来看,奥特曼似乎正有意识地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360创始人周鸿祎认为,这实质上是奥特曼在实施一场精妙的“平衡术”,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OpenAI自身的“算力安全”。

然而,奥特曼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有业内分析师指出,OpenAI的愿景是成为像Windows那样的时代级基础设施——不仅是一家AI公司,更是整个AI生态的“操作系统”。

至此,山姆·奥特曼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在一盘大棋中,他不再满足于做一枚强大的“棋子”,而是扮演着分配算力、平衡利益的“棋手”。这种深谙“政治”的合纵连横之术,或许正是OpenAI通往“生态操作系统”之路最关键的胜负手。



万亿赌局与资本“循环术”

拥有800万活跃用户、130亿美元年度经常性收入及5000亿美元估值——从表面看,OpenAI正讲述一个完美的增长故事。

然而深入财务细节便会发现:2025年上半年,其运营亏损高达80亿美元。按此速度,全年亏损预计突破200亿美元。这意味着,这家AI明星企业每赚1美元,就要烧掉近3美元。另有外媒披露,OpenAI已将2025年全年现金消耗预期从70亿美元上调至80亿美元,并预计到2029年累计烧钱1150亿美元。

与此同时,Open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甲骨文、英伟达、AMD、博通等科技巨头签署了总额超1万亿美元的算力协议。这一规模远超其自身营收与融资能力。由此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一家持续亏损的创业公司,如何撑起这场“万亿豪赌”?

一位业内分析师指出,关键在于OpenAI巧妙运用了硅谷“假戏真做,直到成功”的策略,通过一种“循环安排”,让科技巨头们为其未来共同“入局”。

以9月22日与英伟达的合作为例:双方将共建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配备数百万块英伟达GPU。为支持此计划,创始人黄仁勋拟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作为回报,OpenAI将以现金采购英伟达芯片,而黄仁勋则获得OpenAI的非控股股份。

这一模式将芯片采购与股权投资紧密结合,标志着双方关系的转变。黄仁勋指出,这不仅是双方“首次直接商业合作”,也改变了OpenAI过去通过微软Azure云服务间接采购英伟达芯片的模式。

两周后,奥特曼转向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MD,与其达成一项多年、多代产品战略协议。AMD向OpenAI发行最多1.6亿股认股权证,约占其股权的10%,而OpenAI则承诺部署高达6吉瓦的AMD算力。

与英伟达的合作不同,此次OpenAI成为AMD的股东,而在前者中,英伟达是OpenAI的股东。

10月14日,前高盛银行家、彭博专栏作家马特·莱文指出,奥特曼的融资策略堪称“世界级金融工程”,其精髓在于“金融的时间旅行”。他解释道,传统融资依赖清晰的商业计划,而科技初创公司则凭借“宏大愿景”与“说服投资者相信这一愿景”的能力获取资金。

莱文比喻道,创业者只需“将手搭在投资者肩上,指向远方低语:‘全知机器人’”,投资者便会“顿悟”。以博通为例,其与OpenAI合作消息一经传出,股价即大涨11%。市场普遍看好这一合作将为博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增量收入。

不过,奥特曼将如何具体支付这些设备费用,目前仍是未解之谜。



双线布局与算力霸权

有观点指出,OpenAI的万亿级合作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金融炼金术”。通过将供应商深度绑定的“循环融资”与开创性的“股权换采购”模式相结合,奥特曼正在重新定义AI时代的资本规则。

那么,OpenAI为何要同时拉拢英伟达和AMD?

周鸿祎分析认为,目前OpenAI的周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每分钟处理的API调用高达60亿token,每周消耗的token规模达到180万亿。然而,英伟达每年高端GPU产量仅几百万颗,“这点量对OpenAI来说根本不够塞牙缝。奥特曼早就估算过,要满足需求至少需要1亿颗GPU,相当于投入3万亿美元。”

除了GPU供应紧张,成本压力也令OpenAI难以承受。英伟达H100 GPU单价约为3万美元,而AMD的MI300X仅为1.5万美元,价格相差一半。若采购100万颗,选择AMD可节省150亿美元,相当于OpenAI去年全年收入的1.5倍。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OpenAI的算力支出占营收的42%,其中80%流向英伟达,显示出对单一供应商的高度依赖。此外,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从下单到交付需等待8至12个月,这与AI模型快速迭代的需求严重脱节。

“他既想要英伟达的技术壁垒,又看重AMD的性价比,更通过让两家互相竞争,坐收算力霸权的红利。”周鸿祎进一步指出,“奥特曼在时间把控上也极为精准,两家供应商的首批发货都定在2026年下半年。一旦英伟达延迟交货,就由AMD补上;若AMD掉链子,则立即追加英伟达的订单。这等于给两家都戴上了紧箍咒。”

在AI行业,算力比石油更为珍贵。谁掌控芯片供应链,谁就主导AI未来。奥特曼这一步,已将两大供应商牢牢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与英伟达、AMD之间的交易,本质上是一种“资金自循环”:用英伟达的投资,购买英伟达的GPU。


(图源:彭博社)





奥特曼与黄仁勋、苏姿丰、埃里克森等硅谷巨头的紧密“拥抱”,勾勒出一幅“重塑硅谷权力格局”的宏大图景,这一幕在业界极为罕见。然而,这种抱团行为也引发警惕:一方面是对潜在垄断风险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对数万亿美元投资可能催生泡沫的忧虑。

相比垄断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泡沫一旦破裂,投资者将面临巨大损失。历史上已有前车之鉴,无论是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还是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都曾让投资者付出沉重代价。



野心不止于硅谷

除了与供应商构建“循环融资”体系,奥特曼在传统融资领域同样手段大胆。今年1月,他与软银、甲骨文等公司共同发起名为“星际之门”的宏大倡议,承诺为OpenAI在美国的基础设施投入高达5000亿美元。

为支撑其快速扩张,奥特曼早已突破传统股权融资的边界。2024年,OpenAI获得40亿美元银行贷款,并在过去一年中通过风险融资筹集约470亿美元——尽管其中很大部分仍取决于与最大支持者微软的复杂谈判。据最新消息,OpenAI正准备启动新一轮数百亿美元的专项债务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奥特曼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他多次公开表示,OpenAI未来需要投入数万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并坚信这些投资将为全球社会带来革命性回报。然而他也坦言,OpenAI目前仍未盈利,且短期内并无盈利计划。

这种“以声势驱动增长”的资本模式已引发分析师警惕。Bernstein分析师斯坦西·拉斯贡指出:“奥特曼可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经济纪元,也可能让世界陷入长达十年的回调期。”

尽管资金压力巨大,合作伙伴仍选择相信奥特曼“以AI重塑世界”的愿景。贝恩公司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AI基础设施每年需产生2万亿美元收入才能支撑当前投资规模——这一数字已超过亚马逊、苹果、Alphabet、微软、Meta与英伟达2024年的总收入之和。

一位接近奥特曼的人士评价:“他是罕见的销售天才,善于让人看见他所见的未来,并产生共鸣。”

《奥特曼传》作者、科技记者周恒星则洞察到其更深层的动机:“奥特曼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权力。他表面友善,实则以极端方式追求控制力。”他进一步指出,奥特曼擅长以谦逊姿态结识并借助圈内贵人,逐步实现集权。

2023年11月,奥特曼曾被临时罢免CEO职务,但仅用一个周末,他就赢得了公司内外的广泛支持。硅谷最具影响力的CEO、投资者乃至OpenAI全体员工集体发声施压,其中包括OpenAI的首位风险投资人、谷歌与Facebook的早期投资人,以及微软CEO纳德拉。

正如爱彼迎CEO布莱恩·切斯基所言:“整个硅谷都站在奥特曼这边,他太会说话了。”

周恒星基于多年观察推测:“如果说马斯克想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那么奥特曼或许有一天会步入政坛,甚至竞选美国总统。”硅谷创业教父保罗·格雷厄姆曾对此有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如果把奥特曼扔到食人族的岛上,五年后,他很可能已成为那里的国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