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能否减缓新冠传播?研究发现温度很重要(组图)

常见呼吸道病毒一般是秋冬季节活跃,夏季相对沉寂。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也是天气转暖后退去。随着居住着地球上约90%人口的北半球进入夏季,最早于2019年冬季报告的新冠病毒传播是否会因气温升高而得到遏制?

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持续扩散,已证明新冠病毒具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传播的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此也表示,从迄今获得的证据来看,新冠病毒可以在所有地区传播,包括气候炎热潮湿地区。无论气候条件如何,如果人们居住在或前往已报告新冠疫情的地区,都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近日,中国医科大学席淑华教授就温度对国内COVID-19疫情动态的影响的研究发现:温度是导致中国新冠病毒爆发的环境因素之一;新冠病毒的发生率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该研究"Impa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dynamics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上。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湖北武汉爆发。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该病毒感染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状态。2月20号,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该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其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VID-19。早期研究表明,COVID-19的死亡率为2.3%,远远低于由其他冠状病毒引起的其他疾病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34.4%)和非典(SRAS,9.2%)。然而,Wu等的研究表明,在2019年12月至2010年1月期间,COVID-19的病例数每6.4天增加一倍,这比SRAS和MERS的传染性要强很多。到2020年3月,新冠肺炎在国内迅速传播,并在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出现,WHO宣布:COVID-19为一种全球流行病。

COVID-19在湖北省(除武汉外)和武汉的相对危险度值随温度和滞后时间的变化

环境因素可以影响许多传染疾病的流行病学动态。几项关于气候和天气条件的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影响着感染的时空分布。SARS-CoV-2类似于流感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大液滴或直接接触分泌物或污染物进行传播。然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COVID-19发病的影响仍未知。该研究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级地区1月20日至2月29日的天气和流行病学数据,开发了一个模型(M-SEIR)来描述气候对国内COVID-19的影响。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温度是导致COVID-19在国内爆发的环境因素之一。当温度在8-10℃以上时,COVID-19的日确诊率下降。该研究的M-SEIR模型预测,COVID-19大约在3月5日达到峰值,并在4月底基本结束。结果与国内疫情动态较为吻合。该研究的M-SEIR模型或可为为国内和国际针对COVID-19的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气温是否对全球新冠病毒传播有影响?(来自CUTV)

北半球温度上升后疫情能够缓解的可能性,下半年北半球进入秋冬季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是否会随气温周期性反复等,这一切还是未知。

参考资料:

1.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0.138890

2.https://www.cutv.com/guonei/2020/4/27/content_573054.shtml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