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播放“15岁女孩遭性侵”视频 国产电影底线呢?

真人真事改编,一度是乌鸦偏爱的题材。

但现在,有不少电影,打着“取材真实”的幌子,靠题材红利博得关注。

这不,邯郸三名初中生杀害同学案件过去才两个多月,一部探讨“未成年犯罪”的电影上映了。

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原著故事已经很完整了,只要把本土化做好,就差不到哪儿去。

可惜,某些电影创作者,是饭喂到嘴里,还不会主动嚼烂,不仅能力严重跟不上表达,甚至感觉连资料都懒得查…

《彷徨之刃》



《彷徨之刃》的原著,简单来说,是一个父亲为了替女儿报仇,变成杀人犯的故事。

长峰,早年丧妻,和15岁的女儿相依为命。

某天晚上,女儿和朋友看完烟火大会后,彻夜未归。

《彷徨之刃》日版

长峰四处寻找未果,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等来的却是女儿冰冷的尸体。

根据尸检报告,女儿生前遭遇了性侵,还被注射了过量药物,导致心脏衰竭而死,死后,被扔进了河里…


警方判断,这极有可能是一起无差别杀人案,这意味着侦破难度极大…

这时,长峰却接到一个密报者的电话,知道了凶手的姓名和住址。

长峰潜入凶手家,看到了女儿遭受凌虐致死的录像,愤怒痛恨到几近崩溃。

而视频里的两个凶手,分明是未成年的模样。

根据当时日本的《少年法》,他们不会得到严重的处罚,姓名也不会被公开。

长峰决定,用私刑替女儿讨回公道。

他先杀掉了刚好回家的一个男孩,接着乔装打扮,追捕逃往外地的另一个凶手…

首先,我不太理解改编《彷徨之刃》的初衷。

小说发表于2004年,主题是“未成年犯罪”,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来说,一点也不陌生,甚至相对于今天互联网上的诸多探讨,小说显得有点过时。

为什么我们不去拍一个真正的本土故事?是现实题材太敏感,犯罪最好都发生在东南亚吗?

我只好认为,片方是看中了东野圭吾这个大IP。

但众所周知,我们翻拍东野圭吾的,就没有成功的,日本故事本土化对这些编剧来说,仿佛特别困难…

显然,这次的改编也有很多水土不服。

国产版《彷徨之刃》平庸、套路,没有一个让人惊喜的片段,所有的优点都来自原著,而且因为改编,反而多了不少原著没有的bug。

比如,电影某些氛围的渲染手法,过于陈旧,仿佛是AI套模版做出来的:

凶杀案总是发生在暴雨的夜晚,女孩总要穿白裙子露长腿,走路时怀疑有人跟踪,停下回头看又没有人…

比如,原著中,父亲潜入凶手家中,看到录像带上写着“8月 烟火 夏季和服”,符合女儿失踪时的打扮,从而好奇打开了视频。

《彷徨之刃》日版

但电影里,改成父亲发现了女儿遗落的书包,以及凶手回来,正好打开了那段性侵视频。

凶手连尸体都抛了,还会留个书包做纪念?父亲怎么又那么凑巧看到了视频?

原著的自然,到了电影里,都变成很不自然。

而最让我感到迷惑的是,故事看似是中国的,却又一点也不真实。

你看不出故事发生的地点。

众所周知,国产悬疑剧都喜欢虚构城市,但优秀的作品可以做出很强的地域感。

但在这部电影里,主角们操着浓重的北方口音,却生活在某南方城市。

更迷惑的是,你也看不出这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是县城还是农村…

两个凶手,一个是富二代,是被惯坏的熊孩子,另一个是留守儿童,父母是菜场小贩,但他竟然还有个房子可供作案…

你很难想象,这两类孩子竟然能有交集,甚至还能玩到一起…

还有长峰这个角色,也处处令人生疑。

有片段显示他在工地上班,那他到底是农民工、包工头,抑或工程师?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

我相信不同的身份和知识背景,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整部戏都没有交代…

他的能力也时高时低。

和警方交涉时毫无主见,仿佛大字不识的朴实老农,但追凶时,查资料能力堪比特工,反侦查能力也好得惊人。

厉害的时候,两人打他一个打不过,拿枪他也不怕,他还能抢别人的枪…

但弱的时候,一个未成年人都能将他打到在地,能反杀纯靠运气…

原著有明确的交代,长峰是集成电路设计师,射击是个人爱好,追凶时带着枪,是因为日本没有完全禁枪,他家里就有一把猎枪。

但中国公民很难有枪,电影只好改成,长峰抢了一把枪。

但离谱的是,他抢到手就会用,还弹无虚发,一枪打伤了人,一枪打中摩托车轮胎…

这些粗糙地处理,都大大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不仅主角如此,片中的配角更是全员工具人,全员刻板印象。

而在女性主义普及的今天,电影人竟然还是如此不敏感。

一次次地播放女孩遭遇性侵的视频;

女孩的尸体裹着白纱飘在水面上,营造出某种莫名其妙的美感…

片中涉及的好几个家庭,全是父亲在表达,母亲几乎完全消失,编剧甚至连解释都不愿意解释原因,孩子妈妈是都死了对吗?

9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凸显,发生了好几件震惊社会的未成年犯罪案件。

人们开始思考,《少年法》是否适应当下社会,家属的复仇行为该不该被同情和认同,警察在抓捕这些复仇者时,是怎样的心情…

《彷徨之刃》日版

《彷徨之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至亲被杀害,凶手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愤怒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情绪。

煽动大众情绪是容易的,但东野圭吾却花了很多笔墨,真实刻画了一个复仇者内心的焦灼。

“彷徨”,是全书的基调。

长峰杀死第一个凶手,是在看了女儿被凌辱的视频之后,激情杀人。

但当他追踪另一个凶手时,他却开始犹豫…

因为他善良,不愿意以暴制暴,所以心生罪恶感,饱受噩梦困扰…

甚至他真正的愿望,不是凶手偿命,而是让他切身体会到自己的憎恨与悲伤。

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反而活得更有负担。

正如一个更文明的社会,在惩治恶行时,会更加谨慎,有更多的考量。

东野圭吾没有简单处理成一个爽文故事,如果愤怒中尚存一丝理性,你会明白,复仇也是地狱。

原著的矛头指向的是制度、权力,是司法的不公正,是警察对待复仇者的执法,缺乏温度。

他写道:警察并不保护市民,要保护的是法律…但法律是绝对正确吗?如果绝对正确,为什么又要频频修改?法律并不完善。为保护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践踏他人的心也无所谓吗?

但我们的翻拍,完全偏离了这个主题。

正如网友评论:彷徨的是导演编剧人物动机影片立意和故事逻辑吧…

电影放弃刻画父亲的彷徨焦灼,反而把这种纠结矛盾,转嫁到王景春扮演的警察身上。

是呢,我们的警察怎么可能像日本警察那样粗暴执法呢?

不过,在电影结尾,警察不仅枪杀了这个父亲,还要轻飘飘地说出:如何教育好未成年人,家庭和社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原著大胆的向上的批判,到这里全部变成了廉价的向下的指责。

万事万物皆可原生家庭是吧…

说起来,乌鸦想起之前相似的题材《涉过愤怒的海》,原著明明是一个底层父亲为女儿复仇,对抗有钱有势家庭的故事,电影结局却改成了底层老父亲粗暴管教女儿的故事…

强权你们不敢碰,最后把气都撒到原生家庭上,中国父母好欺负是不是?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未成年人犯罪,并不是一句“反思教育”就可以说清楚的。

近些年,每当有未成年犯罪案件发生,互联网上都会掀起一阵热议。

无数网友们愤怒不满,舆论的声浪向上反馈,最终促进了法律的修改。

2020年,我国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下调了刑事责任年龄: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以往14岁以下不负刑事责任的“免死金牌”,终于解除了。

而同时,也有不少人从更理性的角度,去讨论悲剧背后的社会现象。

比如,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的问题。

城乡的巨大差异,让无数农村父母丢下孩子,背井离乡进城务工。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靠这些父母单方面努力就能解决的,我们的社会保障又在哪里?

还有,其他国家发生过不少为儿女复仇的事件,其中不乏得到广泛民众同情、被轻判的案例。

当法律给不了一个说法,执法者能否做出更有温度的处理?

《彷徨之刃》日版

一个社会要良好的运行,它需要多种声音都在表达,需要全社会一起探讨解决问题、平衡多方的方案。

而电影在处理这类题材时,明明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它可以拍成超尺度的复仇爽片,替大众发泄愤怒,可以细腻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还可以生动展现众生相,挖掘故事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

是拍出来过不了审,还是创作者干脆摆烂,反正我们今天只得到这样一个,浅白无聊的普法宣传片。

观众都比你想得明白,求求放过我们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