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杉丽雅(Celia Hatton)Role,
自2018年起,美国不断收紧法律,以防止竞争对手投资其敏感领域,这种限制涉及从半导体到电信等各领域的投资。
但规定并非一直如此严格。
2016年,长期报导美国情报界的资深记者杰夫·斯坦(Jeff Stein)接到一份线报:一家专门为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中央情报局(CIA)探员提供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小型保险公司,已被一家中国企业收购。
“一位直接知情人士打电话告诉我:‘你知道那家为情报人员提供保险的公司现在是中国人拥有的吗?’”他回忆说,“我惊呆了!”
2015年,Wright USA保险公司静悄悄地被复星集团收购,这是一家被认为与中国领导层关系密切的民营企业。
美方的担忧立即浮现:Wright USA掌握着许多美国最高机密情报人员的个人资料。如今,该保险公司及其母公司Ironshore由中国人拥有,没有人知道谁可能取得这些资讯。
这并非孤例。
BBC独家获得的最新资料显示,中国政府资金正流入富裕国家,收购美国、欧洲、中东及澳洲的资产。

图像加注文字,杰夫·斯坦的报导在华盛顿迅速引起反响。
过去20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者,这使其有可能主导敏感产业、机密及关键技术。北京将其海外支出细节——包括金额及投资地点——视为国家机密。
谈到Wright USA的收购条款,斯坦表示:“这并不违法;可以说是公开的。但由于北京的一切都紧密交织,你基本上就是把那些资讯交给中国情报部门。”
中国政府参与了这笔交易:BBC取得的新资料显示,四家中国国有银行提供了12亿美元(9.12亿英镑)贷款,经由开曼群岛转手,让复星完成对Wright USA的收购。
斯坦的报导刊登在《新闻周刊》。华盛顿迅速作出反应:美国财政部负责审查投资的外国投资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FIUS)启动调查。不久后,该公司再次出售,回到美国人手中。目前不清楚是谁下令出售。
复星及Wright USA现在的母公司Starr Wright USA未回覆BBC的置评请求。
美国高层情报来源证实,Wright USA的收购案是促使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收紧投资法规的案例之一。
当时鲜有人能理解,这类中国政府支持的投资,似乎是北京在全球各大洲收购资产、推行更大战略的一部分。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中国的资金流向几乎全部投往发展中国家,”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开数据中心“援助数据”(AidData)执行主任布拉德·帕克斯(Brad Parks)表示,“所以当我们发现其实有数千亿美元流入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地,而且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时,感到非常惊讶。”
“援助数据”是一家位于维吉尼亚州的研究机构,专门追踪各国政府在境外的资金使用情况。该机构隶属于美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威廉与玛丽学院(William & Mary),资金来源包括各国政府及慈善组织。过去12年,它的研究重点之一是中国。
经过四年、120名研究人员的努力,该机构完成了全球首个针对中国国家支持投资的全面统计。其完整资料集已开放源码,BBC获得独家授权提前接触到相关内容。
“援助数据”的核心发现是:自2000年以来,北京在境外花费达2.1万亿美元,且在发展中国家与富裕国家之间大致均分。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鹿特丹是欧洲最大的海港,该港超过70%的货柜码头由中国企业拥有。
“中国拥有一种世界前所未见的金融体系,”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21世纪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史宗瀚(Victor Shih)表示。他补充说,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规模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
这种规模,加上北京对国有银行的控制力度,赋予中国独特的能力。
“政府控制利率,并决定信贷流向,”史宗瀚说,“这只有在极严格的资本管制下才可能,而其他国家无法长期做到这一点。”
部分在富裕经济体的投资似乎是为了获取稳健回报,另一些则符合北京的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在十年前一项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大政府计划中提出。
该计划明确列出,到2025年要在十个尖端产业取得主导地位,包括机器人、电动车和半导体。
北京希望透过海外重大投资,将关键技术带回中国。

全球对该计划的警惕促使中国停止公开提及,但史宗瀚表示,计划作为指导性战略“仍然非常活跃”。
“各种计划仍在发布,”他说,“包括人工智慧计划和智慧制造计划。然而,所有计划之母是十五五规划。”
在上个月中共一次重要会议上,中国领导人设定目标,要在2030年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援助数据”的新资料库重点列出了与2015年锁定的十个产业相符、由国家支持的海外支出。
BBC此前报导,中国政府为收购一家英国半导体公司提供了资助。
美国、英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在接连发生Wright USA保险公司出售类似案例后,纷纷收紧投资审查机制。
“援助数据”的帕克斯表示,富裕国家政府起初并未意识到中国在各国的投资是北京更大战略的一部分。
“乍看之下,他们以为只是中国企业的个别行动,”他说,“我认为他们后来才明白,实际上是北京的党国体制在幕后签支票促成这些交易。”
然而,必须强调这类投资与收购均属合法,即使有时透过空壳公司或离岸帐户进行。
“中国政府始终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一贯支持它们基于互利开展国际合作。”中国驻伦敦大使馆告诉BBC。
“中国企业不仅为全球民众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还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创造就业。”

“援助数据”资料库显示,中国的资金流向正在改变,北京的政府资金正流入那些欢迎中国投资的国家。
在荷兰,中资拥有的半导体公司安世(Nexperia)爆发了争议。
该公司也出现在“援助数据”资料库中——2017年,中国国有银行贷款8亿美元,协助一个中国财团收购安世。两年后,所有权被转移至另一家中国企业闻泰科技。
荷兰当局于9月接管安世营运,彰显该公司的战略价值。
荷兰政府声称,部分原因是担心安世的技术可能被转移至闻泰集团其他部门。
这一果断举措导致安世事实上被拆分,将荷兰业务与中国制造分离。
安世向BBC证实,其中国业务已停止在公司治理框架内运作,并无视指令。
该公司表示,欢迎中国承诺恢复向全球市场出口其关键晶片。
位于海牙的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研究员马丁(Xiaoxue Martin)指出,荷兰政府处理此案的方式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过去荷兰一直谨慎维持与中国的关系。
“我们是一个一直在开放贸易、自由贸易方面表现良好的国家,这正是荷兰政策的商人一面,”她说,“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地缘政治使得更强的产业政策、更严格的投资审查成为必要,而过去这方面并未受到太多关注。”
马丁强调,人们很容易过度担忧与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开展大量业务可能带来的后果。
“有一种危险,就是让人觉得中国是铁板一块,他们都想要同样的东西,都在试图对付欧洲和美国,而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她说。
“大多数公司,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是想赚钱。他们希望被视为正常公司,不想像在欧洲那样受到负面评价。”
如果中国在收购敏感领域的计划上已远远领先对手,是否意味着这场竞争已经结束?
“不!这场比赛还远未结束,”“援助数据”的帕克斯说,“仍有许多中国企业试图进行这类收购。不同的是,现在它们面临更高层级的审查,以检验资金来源。”
“中国已经出手,不再是追随者,而是领导者,是步伐制定者。但我预期,许多G7国家将从后脚转到前脚,从防守转向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