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学中有一则著名的“富邦悖论”——富邦悍将队在中国台湾省中华职业棒球大联盟的战绩最差,但票房和人气却最高。
这支球队显然不是最懂棒球的,但它无疑是最懂观众的。
富邦悖论能成立,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啦啦队是中国台湾省职棒球队里最屌的。
在职业体育的世界里,成绩越好,粉丝就越多,票房也就越好。
这是一道简单的算术,像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的常识。
不幸的是,富邦悍将被誉为中国台湾省中华职棒有史以来最垃圾的球队。
他们的连败战绩已经成了都市传说般的存在。
球场上的台前戏码清清楚楚。
谁的球打得漂亮,谁的钱包就鼓。
谁把对手虐得越体无完肤,谁收获的掌声就越热烈。
球迷是很实际的物种。
他们去球场,是为了获得胜利感。
但富邦悍将却证明了,世界上有些定律是可以被推翻的。
这支球队用实际行动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胜利并非唯一的印钞机,输到内裤都不剩,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问富邦球迷为什么输球也不流泪,球队经理说他搞了个啦啦队。
边线外的啦啦队就是球队的ATM。
事实是,富邦悍将自成立以来,成绩就常年垫底。
输球两个字,每场比赛都在被反复提纯。
就像印度国足,每当你以为他们已经跌到了谷底,他们就会用更打你脸的方式,进一步刷新输球的下线。
如果失败是一场竞拍,他们不分青红皂白的举牌,能扇起T11级的龙卷风。
成绩像爆胎的灵车,票房却像午夜的迪斯科。
富邦的门票收入,给所有自诩讲逻辑和常识的人,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
球队的主场票房就是一座反方向的钟,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地不断创出新高。
富邦的球迷,不看比分。
他们的眼睛不是为统计而生,而是为美学而设。
本垒打和三振出局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绿幕背景。
只有富邦专属啦啦队Fubon Angels的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微笑,才是夜市里最闪亮的糖葫芦。
Fubon Angels的每个成员都动感、饱满、光鲜。
美貌给了她们故事,性感让她们有市场,专业让她们有尊严。
忽略她们,就像在十字路口忽视红绿灯。
其他球队的球迷到现场是为了看球,富邦的球迷买票是为了看妞。
反正记分牌上的数字永远令人沮丧,索性把目光牢牢钉在边线以外。
就像有些人去医院看病,眼睛不是望向医生,而是盯着进进出出的护士。
生死固然重要,但今晚有人在走廊里发光,谁还要记得病历?
这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然而,正是这种抛开世俗胜负的感动,让球队精准地定位到一条新的赛道。
有一种力量,比夺冠更能决定人们是否愿意掏钱进场。
屡战屡败加唱歌跳舞,照样有搞头。
别人研究怎么把球打好,富邦研究如何把啦啦队搞好。
其他球队花大价钱请外援,是要把场上的实力堆起来。
富邦也请外援,从韩国请的Dancer。
再大牌的球星,也不如女团吸睛。
这个策略被球队经理称为“球迷优先”。
另类,但有效。
棒球迷的目光像被磁铁吸住一样,全部看了过来。
“现在啦啦队的流量几乎都在富邦身上,富邦战绩不好也能让球迷增长,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这招。”
联赛主席坦言。
看别的球队,可能是为了验证自己对胜利的投资。
看富邦的比赛,是去兑现一种更直接的收获。
胜利只是香槟上层的泡沫,偶尔精彩;Angels才是人性底层的糖浆,让观众每一口都能呼吸到甜。
可以说,富邦把“输球+应援”做成了一种工业化的文创产品,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型。
胜利让事情变得理所当然,然而观众也会在赢球中收敛期待;失败也不一定看得不爽,这本身就是一个超越功利主义的议题。
败仗提供了更多情绪曲线:失望、愤怒、同情、反思、骂娘……
这些都是消费的温床。
懂得把人群的目光变现,往往比在场上多赢几场更能保证收入的可持续性。
换句话说,别的队想用外援把胜利带回来,富邦用应援把观众直接带回快乐老家。
这套宗教品牌般的运营技巧日益炉火纯青,票房因此像教堂的捐款箱,日日进账。
更要命的是,这套打法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条。
Fubon Angels成员的个人品牌可以在赛后开直播、卖周边带货变现。
她们用笑容、汗水和时间把注意力打包出售,每个人都是矩阵。
这是现代劳动的另一种样态,既是剥削,也是赋权。
啦啦队成了中国台湾省的团播。
如果你说,这不是体育,这是商业化的堕落。
对,你说得对。
但也请允许我指出:体育早已是商业化的生态。
队伍要生存,要运作,就必须和现代市场规则打交道。
富邦只是在这场资本与文化的春秋大梦里,无数大聪明中,走了狗屎运的那个。
想象一个没有啦啦队的富邦。
那只是一具狗都不看的空壳,是真正的可怜。
这不是否定体育本身的价值,而是承认,胜负固然重要,但胜负不能每场比赛都给你礼物。
而吃啦啦队的软饭能。
只要她们出马,一个微笑、一段舞步、一种节奏……都可以使球迷来电。
于是,哪怕战绩最差,票房也能最高。
哪怕输得再狼狈,人群也会为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