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水果贵族”,如今集体沦为中国土特产

“要月薪多少万,才敢在百果园买水果吃?”

作为“高端水果专家”,百果园过去风头无两,卖着巨贵的水果,一路做成水果零售行业老大,去年1月还高喊:计划未来十年内营收突破千亿元、线下开出超万家门店!

一番话言犹在耳,结果2024年的百果园关店近千家、近五年首次净利亏损、大股东频频减持套现……







跌落神坛背后,既有自身经营原因,也和一个大背景有关:高端水果集体降价。







从过去的阳光玫瑰、草莓,到现在的榴莲、车厘子、蓝莓,一生从不亏待嘴的中国人再次证明:在14亿吃货的庞大需求面前,什么水果贵族或水果刺客都得乖乖被招安。

以蓝莓为例,有批发商介绍,在蓝莓主产地云南和山东,收购价已下探至每公斤60元左右,“今年是近十年来蓝莓价格最低的一年”。







核心原因在于供给暴增。中国逆袭为全球最大蓝莓生产国,2024年的种植面积达143.82万亩,较2020年增长超44%。

让一种高端水果降价不稀奇,让它们集体下凡是真本事。







蓝莓“10元3盒”,比吃饭还便宜




近几年,不少网友表示,恩格尔系数不适用于中国,“恩格尔懂得哪门子吃。料他也不知道,在中国,吃喝是能和嫖赌并列的。”

国人对吃的痴迷,给了许多天价水果崛起的机会。

最贵的时候,5斤装的3J级智利车厘子售价高达500元,“一颗车厘子=一杯奶茶”;“猫山王”榴莲的平均价格200-300元;墨西哥奇亚籽,一罐360g能卖到500多元。




国人一边说贵,一边吃到停不下来。每年为智利的车厘子产业创收二三十亿美元,同时消耗了全球90%的榴莲,一手养活了东南亚的榴莲种植户和经销商。

然而这些高端水果在中国走红,也不全是因为正对国人口味。

《成功超级水果战略》一书中提出:“超级水果是被有意制造出来的,而不是从树上凭空长出来的。”制造过程有6个要素,即感官诱人、新奇、方便、供应量可控、有潜在健康益处、全方位的市场营销。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牛油果,最初国内外无人问津,但自从和健康概念绑定后,被赞是“森林奶油”“水果中的深海鱼”,彻底野鸡变凤凰。现在中国一年要进口超6万吨。






好在中国人不仅仅是爱吃、会吃。面对暴利生意,吃饱喝足的国人总是忍不住发扬传统美德:把价格打下来。

这个传统可谓由来已久。

最早遭到中国暴击的高端水果是日本红富士苹果,上世纪80年代一斤能卖到6元左右,比现在的榴莲还奢侈。到了90年代,中国果农开始大面积引种红富士果苗,没几年就让其价格跌至3元/斤,昔日贵族水果变成了最平平无奇的水果。







曾被称为“葡萄界爱马仕”的阳光玫瑰,也经历了类似的历史。

2006年,日本育种的阳光玫瑰正式进入中国。经过多年研究,本土化栽培技术终于成熟,开始疯狂扩张之路,从2016年的10万亩暴涨至2023年的超120万亩,售价从一斤300元最低跌到个位数。现在吃阳光玫瑰吃到饱,没有经济负担,只有健康负担。






最近被中国农民“教育”的则是蓝莓,同样开启了国产替代之旅。

10元2盒、3盒甚至5盒,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外国水果贵族们,

为何集体变身中国土特产?




进入中国的水果贵族,一旦受大众欢迎,身价暴降、与民同乐基本是迟早的事。

有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总能找到一块地方,让它们“乐不思蜀”。

特别是广西、云南。

公开资料显示,广西果树品种如今已近250种,约占全国的70%。广西的水果种类之丰富、产量之多,让十元以上的水果失去了叫卖的权利。在广西买水果,比起怎么和老板砍价,更需要担心的是付款后怎么把水果扛回家。







云南也不遑多让。云南孟连县种植的牛油果,面积超过10万亩;阳光玫瑰葡萄,云南产区占全国25%;澳洲坚果,云南种植面积全球第一;现在市面上畅销的优质蓝莓,也主要产自云南。






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环境是关键,让各地的水果贵族能安分地落地生根。

但广西、云南不可能承担全国人的需求,也不可能适合种植所有水果,其他地方又未必有老天爷赏饭吃的环境。

所以让水果贵族入乡随俗,更重要的是:上科技。

2020年,云南的蓝莓只是小透明。结果到了去年,其产量提高5倍,飙到全国第一!这过程中,离不开“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升级”。

从2020年开始,以L25为代表的蓝莓新品种开始普及,优势是产量更高、果实更大、更甜更脆、更耐运输。很快不仅是云南,贵州、四川、山东、辽宁等地也在扩种。






栽培方面,过去以露地种植为主,现在设施种植增长迅猛。比如盆栽种植,省肥、省水、省人工,从种植基地一路风靡到普通人身边——数据显示,今年3月网上卖了超100万株盆栽蓝莓,下单的消费者过半是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







类似靠技术攻克难题的还有海南榴莲。当地农科院热带果树研究所和企业一起死磕本土化种植,把榴莲苗的成活率从60%提高到90%以上。




最后,搭配高效的生意模式,才能让更多人实现水果自由。

百果园创始人曾表示,卖水果就是在“俯首捡钢镚”。

水果生意不好做,有时不是贵在难种,而是损耗。采摘、分选、保鲜、储存、运输,每个环节都有损耗,损耗的钱最终都得加到消费者头上。






因此,最讲究效率和体验的电商平台及高端超市,近些年流行起了跑到田间地头搞“产地直供”,减少中间环节和损耗。

除了国产替代,车厘子等进口水果的降价也和效率爆发息息相关。

中国进口车厘子主要来自智利。如今开了车厘子航班,“包机”来中国,时间从100小时缩短到30小时;海运路线升级更大,比如广东南沙港区,这些年共打通46条车厘子快线,航程从32天压缩到23天,全程封闭、隔绝氧气,保鲜程度不输空运。






面对中国的多管齐下,水果贵族只能接受地位不保的现实,耳边响起:“蒜鸟蒜鸟,你搞不赢他的。”



离最终胜利,还差关键一步




在喜大普奔的降价浪潮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个不太和谐的声音:没以前好吃了。

今年蓝莓供给增加打下价格,有的人就说:“今年买到的云南蓝莓,没有往年买的怡颗莓好吃。”






去年越南榴莲大量输入中国市场,几乎把泰国榴莲赶下C位,不少人一边享受难得的低价榴莲,一边吐槽没有泰国的好吃。






更早之前阳光玫瑰变成白菜价,很多消费者也反映“不甜了”。

这种情况,小概率是国人嘴变刁了,大概率是确实不如从前。

一方面,高端水果吸引很多人大干快上地增产。

为了多赚钱,天南地北的部分果农一窝蜂地种上了阳光玫瑰、突尼斯软籽石榴等水果。

但是因为一些地方的地理、气候不合适,加上有的人种植技术不过关,甚至为了追求高产,过度催早,最终影响品质。例如业内人士表示,阳光玫瑰的最佳亩产应该控制在2000斤左右,但许多农户盲目追求高产,亩产量达到5000斤甚至上万斤。







这也揭示了另一个更根本性的问题:缺乏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褚橙最初闻名天下,除了有褚时健加持,品质更是关键。

为此,褚时健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的生产管理,给每棵橙树编号,要求果径误差不超过2毫米,还发明“五分钟灌溉法”,确保每棵树喝到等量山泉水。





同时在培养橙子时,褚时健把传统橙子中白色的硬梗和絮状物降到最低,所以褚橙皮薄好剥。

这样的做法当时在国内十分罕见,放到国外知名水果品牌身上却不算太稀奇。

美国最大的脐橙种植户新奇士,在70年代已经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可以通过检测一片叶子,了解一棵树的土壤情况,调整肥料和阳光;佳沛培育了5万多个新品种,层层筛选后,最终只有3种实现了商业化。



相比之下,国内许多地方还没达到科学规范的种植水平,单是品种和育苗方面的实力就已经相去甚远。

由于对水果育苗的保护力度不足,引进的水果开始使用的是第一代国外种苗,在国内经过几代种植,品种退化的问题难以避免,品质逐渐变差。





中国从水果大国迈向水果强国,只差临门一脚:维持品质。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具挑战的一段征程。

要给水果贵族彻底祛魅,土特产也必须能够精致起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