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姆“背刺”中产的瓜,很多人都没吃对地方。
近两个月,山姆进行了相当密集的商品调整,自家爆品太阳饼、米布丁、低糖蛋黄酥(店员解释为售罄)被下架,上新的却是好丽友派、泸溪河、徐福记、溜溜梅、卫龙等消费者随处可见的“老面孔”。
从结果来看,颇有点“反向调整”的意思,会员们的不满把山姆送上了热搜,更有网友辣评:
“建议山姆会员店改名山姆便利店。”
7月16日,山姆又将刚上新没多久的好丽友派等产品“光速撤回”,颇像一出准备不充分的闹剧。
但在滑稽、抽象、讽刺的情节背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恰恰是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反常细节:
坐拥庞大规模会员的山姆,理应在供应链上具备更强话语权,为何不惜损伤自身形象,为这些零食企业做嫁衣?
在山姆内部,会员续费率和回购率这两项指标的优先级高于会员增长率,而这两项指标往往依靠经典爆品拉动。因此这次不寻常的货品更换,究竟是压力下的技术变形,还是内部体系的重构?
山姆或许在寻求新的、年轻一代中的会员增量,但在这个过程中要如何维持自己的品牌调性,满足近900万存量会员的购物偏好和需求?
这些问题的答案,隐藏着山姆中国生意的三重困境。
1
第一重困境,是当开市客、盒马等强势进逼,山姆不再是中产的唯一选择,它正试图从供应端强化自己的护城河。
山姆有很多护城河,只不过或多或少都遭到了侵蚀。
大批量采购带来的性价比优势,开市客同样具备,甚至比山姆更便捷——进入快速扩张期的开市客,在新一线城市的选址紧盯山姆的空白区域,一位长沙的消费者就表示:“开市客的牛肉便宜又新鲜,为什么还要开车1小时去山姆?”
仓储零售带来的便利优势,盒马正在迎头追赶。依托阿里生态,其会员店3公里内可实现“15分钟送活虾上门”,而山姆的极速达仍需1小时。2024年,盒马X会员店30岁以下用户占比达35%,山姆则萎缩至15%,代际更迭的胜负手已现。
至于独此一家的产品品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国的食品标准并没有比欧美差多少,至少没有差到必须用会员店的方式隔离消费的地步,山姆中国的供应商也基本来自国内。
更何况,山姆曾因牛肉变质、草莓发霉、面包中吃出纸团等,被成都、南京和北京等地的市监局立案调查过,并非白璧无瑕。
以上三者之外,山姆真正的长板,是庞大的会员规模带来的渠道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它能在与供应链的谈判中获得话语权,让他们依据“山姆标准”来调整成分配方,为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货品。
比如市面上5L装金龙鱼稻米油谷维素含量为10000ppm,山姆同规格的含量为12000ppm;山姆会员店还曾引入两款21年的苏格兰威士忌,这两款酒的酒精度本土化从40度调整到更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46度,口感更强劲——上市后一度呈现出卖断货的迹象。
这才是会员愿意走进山姆的理由,而本次被集中讨论的“减糖80%”、“增加20%可可成分”、“浓郁升级”的低糖好丽友派,更高膳食纤维的卫龙魔芋等产品,本质上是对爆品打造手法的一次更进一步的复制。
因为相较以往,本次与山姆合作的品牌,最大的共同点之一,是他们或多或少面临经营困境:
中国是好丽友第一大市场,2016年一场“双标门”,让好丽友陷入低谷,此后虽经历了漫长的复苏,但始终未能回到巅峰时期;
老产品利润太低,经销商不愿意做;新品缺乏创新,无法有效占据消费者心智,盼盼食品焦头烂额;
中式网红餐饮的风散去之后,标价争议、关店数量增加等问题,都在困扰泸溪河;
“卖身”雀巢后的徐福记,仍被渠道短板困扰,未能获得年轻人青睐;
......
因此,山姆的如意算盘,也许是借助自己的渠道优势和品牌在会员心中的影响力,帮助这些供应商“起死回生”,进而打造出一个有别于其他商超的品牌印象——不仅仅是一个有效的分销渠道,更是一个能为供应商们提供产品、品牌、市场认可等层面提升的综合服务商。
借此,山姆能进一步与供应商深度绑定,进而在新品研发、定制上拥有更多话语权,推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产品。毕竟在新消费时代,掌握独特性和差异性,才能让会员持续产生“发现感”和“新鲜感”。
这种打法对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如果你将上述食品公司换成赛力斯、北汽和上汽,山姆换成华为,你就知道山姆背后的“野心”,不仅是成为一个商超,而是包含分销、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等在内,零售层面的“鸿蒙智行”。
甚至当年上汽围绕“灵魂论”的争议都十分相似——本次上新的商品里,卫龙没有展示自己的logo,盼盼改成了看上去更洋气的panpan。
但山姆终究不是华为,再进一步的探索并不成功,究其原因,是山姆高估了自己的客户粘性。
2
在谈客户粘性的时候,品牌方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客户到底是对品牌忠诚,还是对品牌下面的某几个产品忠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肯德基,当年它信心满满地下架嫩牛五方,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家其他不那么热门的产品销量。
结果事与愿违,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选择不光顾肯德基了。
这就是客户粘性不高的表现,要知道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从来不缺选择。
为什么市场要选择山姆?
为什么山姆能在O2O、仓储店、前置仓、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社区电商、直播带货、跨境电商等各种玩法花式大逃杀的中国市场保持狂奔?
为什么山姆能在入华的30年里开出54家门店,在2024年贡献高达1005亿元的销售额,占比沃尔玛中国区近70%的业绩?
因为在那些热气腾腾的烤鸡、吃多了容易发腻的瑞士卷,包装精美的蛋黄酥之外,山姆为他的客户提供了另一种独一无二的货品:
圈层认可。
一言以蔽之,超市一定要能卖东西,会员制超市,一定要能通过卖东西让别人知道你是会员。
中产想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山姆就提供干净简单、仅此一家的配料表;想要更好的生活体验,山姆就提供从挪威捕捞到封装上市只需3天,仅此一家的三文鱼。中产需要什么,山姆就提供什么,它既是这个圈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一个比“中产三件套”更实惠的身份标识。
只做中产的生意,这种商业模式本身毫无问题。但打包圈层认同一起卖,给特定人群提供差异化的前提,就是山姆必须一以贯之,坚定站在目标人群身侧,不能让他们产生哪怕一点点的“背叛感”。
因为归根结底,山姆提供的圈层认同来自它售卖的那些标志性商品,而并非那张会员卡——你不太可能在公开场合打开你的山姆app,展示那张会员卡,但你的确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享用一块山姆标志性的太阳饼。
不着痕迹地获得圈层认同,这也是中产的刚需。
但这给山姆的选品带来了麻烦。中产需要的小众商品,对山姆来说往往只有两种渠道。一是海外供应商,二是与具备研发能力的中国/海外供应商合作,从无到有共同开发。
前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由此带来的更高价格,中产并非对价格完全不敏感;后者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和风险,一旦开发不成,对山姆而言就是得不偿失的资源浪费。
如何将客户粘性从单一商品转移至自身,如何确保在商品更迭轮换中保持这种粘性,不让自己陷入肯德基的困境里,是山姆面临的第二重困境。
3
第三重困境,是山姆能获得的会员增量空间越来越少。
很多自媒体将山姆本次的商品增减当成一次简单的货品轮动,这是对其背后危机的严重低估。
在山姆内部,与货品相关的考核指标有严格的重要性分级。山姆首席采购官张青曾在采访中表示:一旦市面上出现同质化商品,山姆会主动将这个产品下架,目的是持续输出差异化的商品,增强会员粘性,让他们不断回购和续费。
这样安排的原因在于,回购率和续费率这两项指标,在山姆内部的重要性远高于会员增速。
品类上新,给市场新的刺激,往往被视为更倾向于吸纳新会员“尝鲜”的手段,若上新以裁撤之前的爆款为代价,则很难不让人推断,会员增速在山姆体系内的重要性是否被提高了?考核体系是否被重构了?
站在数据的角度,这并不意外,山姆高速增长的光环背后,是多道隐秘的裂缝:
2024年,山姆全年退货率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至8.5%,会员满意度下降至79%,创下五年来的新低;
CBN Datat显示,山姆30岁以下会员占比从2020年的28%暴跌至2024年的15%,“中产家庭”的叙事对Z世代吸引力锐减;
山姆在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同比下滑2.3%,而开市客与盒马分别逆势增长4.1%和3.8%。在新一线城市,山姆的付费会员遭到了开市客的截流,后者本身的续费率高达91%。
而这些上新产品的另一共同点,是它们都曾以网红零食的身份红极一时,受到年轻人青睐。山姆似乎是希望用这些产品,在年轻的(潜在)会员中砸出一个水花。
年轻人的确曾青睐在山姆打卡,但当新鲜劲过去后,精打细算的新中式生活,或许是更受欢迎的生活方式,正如路透社所说,节俭才是中国年轻人崇尚的“新酷”。
囤货不再成为潮流,年轻人逛山姆颇具标志性,他们的购物车里往往只有极少几款爆品,与家庭采购堆成小山的购物车形成鲜明对比。
性价比更高的即时零售相对更受欢迎——下班时线上下单,30分钟后外卖小哥抢先到家,小份果蔬更适合独居年轻人,每次几十元的消费,也无冰箱囤货压力。
更受欢迎的,是比千篇一律的工业化标准品更能带来惊喜的本土化定制品。上海青浦霜打菜,每周销售量数百吨;武汉红菜薹,每天销售近万份;破冰出河的密云水库鱼,当天就被送到北京人的餐桌。
这是一个生产力极其发达的市场,人们不缺选择,山姆要想成为必选,得给出更多诚意。
而上新这些零食的尝试,非但不会将年轻人拉向自己,反倒会把自己逼向更尴尬的境地。
当消费者走进一个会员超市,却发现售卖的商品与零门槛的超市出自同一品牌,只是在成分、包装和产地上略有区分的时候,“韭菜感”会十分明显。诚然,这类商品可能挂着“特供”、“原产地智利”的牌子,但在高出不少的价格面前,这些修饰词也许并无多少说服力。
这是山姆对自身定位的错判,退一步讲,即便消费者真想买随处可见的国产零食,完全可以去山姆的“兄弟”沃尔玛,那里同样是源头直供,且往往更便宜,更具性价比。
因而问题的根源,就变成了在集团内本应“向上突破”的山姆,为何走起了沃尔玛的路子?
或许是山姆在探索会员增量的空间,这个过程看上去平静,实则凶险万分。山姆在近900万存量会员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并非形成于朝夕之间,但一次操之过急的货品试探,一次看上去无伤大雅的决策失误,就可能让其顷刻间灰飞烟灭。
入华30年,山姆迎来了也许是最关键的一次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