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国“在商言商” 优先把中国利益最大化

文|李劲 媒体人

中国和俄罗斯“在商言商”,已经成为中国利益最大化的关键。路透社不久前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称,自今年8月以来,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商诺瓦泰克集团(Novatek)已经将“北极LNG-2号”项目的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调,以6到7折的优惠价格出售给中国买家。

消息人士指出,相比于亚洲基准价的每百万英热单位11美元,中国买家能够以7美元,也就是6折的价格购入。

比如自今年8月以来交付给中国买家的14船LNG,每船售价在2800万美元至3200万美元之间,远低于其超过4400万美元的市场价值。

资料显示,位于西伯利亚海岸、北极圈内的“北极LNG-2号”项目是俄罗斯第三个大型LNG项目,也是计划规模最大的一个。

普京政府对该项目寄予厚望,希望借该项目让俄罗斯LNG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8%提升到2035年的20%。

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彻底,打乱了该项目的运营节奏。

2023年12月,“北极LNG-2号”项目投产,随即拜登政府开始就对该项目下重手,禁止西方公司为该项目以及参运船只提供保险、融资、租船、港口停靠等关键服务。

简单说,就是不让“诺瓦泰克”的这套新产能顺利落地,不让它的货在国际市场上正常流通。

拜登政府对该项目的全方位制裁,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财政空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俄罗斯能源挤出国际市场,让更多国家依赖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

但制裁归制裁,现实不是美国一句话就能封住所有路。美国围绕俄罗斯能源的一系列制裁和限制,对中国的影响很小。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自俄罗斯的能源进口不降反升。

同样的,在“北极LNG-2号”项目上,美国的制裁反而中俄加快合作。俄方为了保证现金流,只能把价格往下压,而中国买家则借助这个机会,以非常划算的价格买到了优质液化天然气。

美国政府的制裁确实让俄罗斯能源基本上失去了欧洲市场,但亚洲市场更大、更灵活,只要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买家不退场,美国就很难把俄罗斯真的挤出国际能源市场。

换句话说,美国的制裁卡的是欧洲、卡的是一些不敢惹事的中小国家,但卡不到真正的大买家。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无视美国的制裁,而这在美国的政策设计里是无解的。

中国的接盘,让这一整套制裁逻辑出现了漏洞。

特朗普政府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它不可能因为几家中国企业买了俄罗斯能源,对中国采取全面的“二级制裁”或“二级关税”,这样做的话反噬效果太大;但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会出现如今的情况——俄罗斯虽然少赚了一点,但照样可以把能源卖出去。

有人可能还记得,今年7月,特朗普曾威胁称,美国将会对购买俄油的国家加征“二级关税”,后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点名了中国、印度、巴西等几个国家。结果最后特朗普政府只是在8月底对印度加征了25%的“二级关税”,一直没有对中国下手。

俄罗斯石油在中国市场所占的份额,要远大于其天然气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特朗普政府连在石油领域都不敢对中国下手,就更别说天然气或LNG了。

只要俄乌冲突还在持续,美国不解除对俄能源的一系列制裁,那么俄罗斯以优惠价格向中国出售能源的格局就会长期持续下去。

而从俄方的角度来看,对中国买家的折价销售并非单纯是“低价清仓”,而是“先把市场坐稳、再慢慢构建新的供应网络”。

具体来说,现在俄罗斯正在把能源出口的重心从欧洲移到亚洲地区,价格让一点没什么大不了,更重要的是拿到长期的供销合同、稳定的航运通道,以及可靠的合作伙伴。在俄方看来,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是“值得用折扣换的”,这是战略投资,而不是简单的价格博弈。

俄罗斯愿意更便宜地出货,中国也能更安心地接货,同时逐步掌握北极航线的一手经验。

虽然开发的难度很大,但俄罗斯的北极航道未来无疑将是战略价值极高的海运路线,这类项目带来的不仅是能源本身,还有对整个航线、沿途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供应链的参与度。

可以说,“北极LNG-2号”项目的天然气无需穿航马六甲海峡,便可北极航线抵达中国港口这一特点本身,就足以让中方坚持在该项目上与俄方保持长期合作。

至于价格上的折扣优惠,更多还是中俄之间在商言商,以及将中国利益最大化的顺势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