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剑书
一船难求的局面,又开始了!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后仅4个小时,上海威迩达遮阳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林锋就接到一个价值约10万美元的大单。
丁林锋在阿里国际站上主营房车遮阳篷,美国销售额占比50%。前阵子关税一直在涨,但美国客户们还是在下单。这次下调,更是让客户疯狂按下“加速键”。
他算了一下,房车遮阳篷的关税从153.8%降到了38.8%,下降超100%。“他们现在来补单都很着急,希望我们能尽快在一个月内完成生产。因为后续货物还要在海上漂一个月。大家都希望抓住90天的出货窗口期!”
事实上,中美之间暂停部分关税90天的协议,已经让太平洋两岸的商家全力行动起来。
据媒体报道,贸易追踪机构Vizion在5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下单的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预订量飙升近300%。全球海运订单追踪系统维齐恩相关负责人对外公布,截至5月14日,过去七天平均海运订单量超过2万个标准箱,飙升277%。
种种迹象表明,“出口转内销”的努力短期内行不通,外贸的破局之道,依然是:
出海!出海!出海!
1
前段时间,不少平台推出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
4月上旬,中国商业联合会等七家协会发布倡议书,强调“做好出口商品转内销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
4月中旬,京东宣布启动“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盒马对外贸企业开放24小时绿色入驻通道,阿里、抖音电商、快手、叮咚买菜、唯品会等十多家电商平台推出订单直采、外贸专区,永辉超市、大润发等实体商超开通“内销”直通车。
应该说,这些动作有一定成效。
通过大润发门店,一家生姜出口企业上架的6.6吨生姜产品4天内售罄。在京东旗下的京喜平台上,临沂兴业陶瓷的盘子在11小时内卖出了9万件,老牌外贸企业曙光牙刷厂的200万件库存全部售出。
但是,从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出口转内销”是临时举措,远不足以消化因关税而出口受阻的产能。理由有三——
1、国内市场当前需要的不是“货”,而是有钱买货的“人”。需求不足依然明显。
2、2021-2024发生过一轮“出口转内销”,结局并不乐观。
3、不止过去三年,前几个“世界工厂”在面临贸易保护政策时,短期内都没能通过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如何破局?
长期来看,中国需要通过“内外贸一体化”政策打通内外贸之间的堵点,让外贸企业既能参与国际竞争,又能融入国内市场。
2国内市场的货,多到什么程度?
看看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就知道了——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75.0%,为过去八年来最低水平(2020年除外),且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四年下降。
2025年第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1%,较去年同期虽略提升了0.5%,但仍低于2021-2023年同期水平。
国内各大平台纷纷掀起“价格战”。商家的利润被挤压到什么地步?
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卖塑料盒的工厂,在材料人工等成本无可压缩时,硬是在夜间谷电时段(00:00-06:00)开工节约电费,靠着峰电和谷电的差价熬走了竞争对手。
宏观数据也显示,消费力依然稀缺。
今年一季度,北京上海的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分别同比下降3.3%和1.1%;全国总额虽然上涨4.6%,但增长动力来自财政补贴下的家电“以旧换新”,难以持续。
在消费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各大平台只得各出奇招,把消费者“抢”过来。“仅退款”政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
为什么《人民文学》杂志社颁奖给董宇辉,本质上就是带货能力。很多人在讨论“董宇辉连‘羽扇纶巾’都读错,也配拿奖?”杂志社却乐开了花:货能卖出去了,这奖颁得值。
正因如此,各大平台为外贸产品带货,注定很难成功。即便将流量倾斜给外贸产品,也会挤压国内产品的流量和利润。
3
2021-2024年期间,许多外贸企业就尝试过一轮出口转内销,结果可以说相当惨烈。我们复盘一下时间线——
2021年外贸产能扩张
全球疫情背景下,大量海外订单涌入中国,众多工厂迅速扩大产能,积极承接外贸订单。这一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5%,创下近九年新高,港口吞吐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位生产流水线设备的老板告诉我,他2021年的设备销量超过了此前五年的任何一年。
2022年外贸产能过剩
随着全球供应链逐渐恢复正常,疫情期间扩充的外贸产能开始出现过剩。这一年的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同比下降1.9%。
2023年过剩产能寻求出路
大量外贸产能涌入国内电商平台,推动平台全面转向低价策略。
据《财新》报道,一名接近京东集团高层的人士透露,由于外贸供应链过剩和消费降级,京东的口号从2022年的“健康的低价”变为2023年的“又便宜又好”。
2023年下半年,淘宝特价版等原本主推白牌和厂家直营的独立应用被战略性放弃,阿里将低价策略押注于主站和主力应用,核心战略转向“性价比”和“厂家直供”,流量分配也更偏向价格维度。
抖音电商也陷入了“价格焦虑”,通过“同款比价”等措施限制商家高价销售。
2024年“内卷式”恶性竞争
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导致2024年“618”综合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同比下降近7%,抖音电商客单价更是同比下滑超30%。直到同年7月30日高层会议上指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价格战才逐渐消停。
你看,如果巨量的外贸商品流入国内市场,短期内带来的挤压甚至踩踏效应,不可忽视。
4往前追溯,历任制造业强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在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后,都曾尝试出口转内销,但国内市场对出口产能的消化能力始终有限。
以日本为例,面对高关税壁垒,大批日企选择了“品牌驱动的本土化出海”策略,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例如,丰田通过在美国市场推出符合本地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并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倡议活动,成功赢得当地消费者的信任。
所谓“本土化出海”,指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从决策、设计、生产、物流到销售渠道等全套环节实现本地化,形成“核心部件在母国制造,其他部分全部本土化”的模式。
例如,佳能在美国建立了打印机和复印机生产基地,不仅进行最终组装,还将部分关键组件(如墨盒、感光鼓)的生产本地化,并在美国设立物流中心。
事实上,目前许多中国品牌也已完成品牌出海,并实现了全环节本土化。例如OPPO/VIVO、传音、TCL等。
当下,社交媒体和电商的覆盖大幅降低了品牌出海的门槛,中小型外贸企业也有机会。
外贸企业无需依赖国内既有品牌,而是可以根据目标市场的文化和消费习惯,专门为每个市场量身定制全新的品牌形象,甚至让当地消费者感知不到这是一个“外国品牌”。
同时,企业还能通过快速试错的方式,找到最适合的市场。
这种打法,其实与国内品牌“三只松鼠”类似,即通过精准的线上运营实现快速增长:
1、社交媒体精准营销:
在品牌推广阶段,企业可以向当地社交平台、网红精准投放广告,快速获得营销效果反馈,进而调整品牌形象,大幅压缩企业在当地试水的时间成本。
2、电商全覆盖降低销售成本:
电商平台的普及让出海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销售渠道更加便捷,通过线上销售比开设线下实体店成本更低,触达消费者的速度也更快。
一家广州的沉香企业,在国内仅拥有工厂和沉香树林。为了进入全球沉香消费最大市场——中东(迪拜和沙特阿拉伯),针对中东市场重新设计了沉香产品的色调、品牌、外观和包装,罐子和精油在国内生产后分开运到当地组装。
在推广阶段,通过当地社交媒体(Facebook、Instagram)由网红带货推荐,当地消费者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个外国品牌。
这样的做法,值得更多外贸企业思考和借鉴。
5与历任“世界工厂”相比,中国有三个显著不同之处,因此不可能将产能全部迁出海外:
其一,更大的就业压力——根据测算,2023年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就业整体拉动在1.2亿人左右,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国内就业的需求也相当庞大。
其二,更庞大的消费基数——在14亿人口支撑的国内市场,如果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其绝对规模足以消化部分转外贸产能;
基于此,从长远来看,提高国内市场消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强调“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正是要为企业打通出口和内销之间的“堵点”,在两个市场之间灵活切换。
如果能在国内卷出竞争力,出海也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