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台湾政府即将向全民“普发现金一万元”,因应国际情势变化对台湾经济民生等影响。Article InformationAuthor,蒋宜婷Role,BBC中文记者Reporting from台北
台湾政府即将向全民“普发现金一万元”,预计2360万名合资格民众最快11月中旬收到汇款。
这是继2023年后,当地第二次启动普发现金政策,也是金额最高的一次。此次政策被视为政治攻防下的财政操作,是执政党在“大罢免”失利后回应民意压力所作出的妥协。
除了政治效益,外界也关注普发现金的经济效果。多位经济学者向BBC中文表示,有关措施可在短期内纾解民困和产生“乘数效果”,但能否惠及最受美国关税冲击的产业则有待观察。
随着政策推行,有立委提出将“还税于民”制度化和常态化,也有声音指要仿效澳门、香港、新加坡等地定期“派钱”——这项建议在台湾可行吗?

图像来源,台灣行政院
图像加注文字,台湾过去曾多次推动类似“普发现金”的政策,此次金额最高,也未设置排富条款。
 政策背景
台湾政府将向民众发放现金一万元新台币(247英镑;327美元;2313元人民币),11月5日开放民众登记,11月12日开始入帐,预计七个月内完成。
这次“普发现金”总额为2360亿元(58亿英镑;77亿美元;545亿元人民币),不设排富条款,合资格领取者将涵盖具台湾户籍、居留许可或永久居留证者,包括外籍配偶、派驻海外人员及其眷属,以及2026年4月出生的新生儿。
有关政策是《因应国际情势强化经济社会及民生国安韧性特别条例》的一部分,立法院在10月17日三读通过,总统赖清德10月23日公告。行政院长卓荣泰表示,推出该条例是由于台美关税谈判尚未有结论,要因应国际情势变化对台湾经济、产业、民生及国土防卫之影响。
“普发现金一万元”源自国民党团版本的特别条例,条文中删除了原本针对台电的千亿元补贴,改为直接发放现金于民。在野党主张政府近年税收超徵达1.8兆元(433亿英镑;586亿美元;4000亿元人民币),应直接回馈人民。
执政的民进党起初持反对态度,指国民党以特别条例要求政府普发现金,恐违反《宪法》与《预算法》,也将造成政府举债压力、排挤财政支出。但该条例在立法院蓝白两党以人数优势通过后,民进党也在“大罢免”失利的民意压力下,逐步调整立场。
行政院随后提出修正案,将特别预算上限提高至新台币5,900亿元。新增的预算将用于强化电力系统、照顾弱势族群、现金发放作业费用,及预留支援受国际情势影响的产业。
台湾过去曾多次推动类似“普发现金”的政策,形式与目的各有不同。2009年,马英九政府因应2008年金融海啸,推出每人新台币3,600元(88英镑;117美元;832人民币)的“振兴经济消费券”,以刺激消费。蔡英文政府则在2020年与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分别推出“振兴三倍券”及“振兴五倍券”,以振兴内需。
直到2023年,台湾首次以现金形式普发,每人领取新台币6,000元(147英镑;195美元;1387人民币),无需消费限制,政策主轴转向“全民共享经济成果”,反映政府税收超徵与前一年经济表现亮眼。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经济专家指出,台湾近期经济表现不错,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有略降趋势。
 政治红利
台湾民众等待现金入帐前夕,《美丽岛电子报》公布的10月民调显示,总统赖清德的施政满意度突破四成,达到40.1%;行政院长卓荣泰的施政满意度也上升至37.5%,较前期成长6.3个百分点。有分析指出,民调回升与罢免案结束后政治对立情绪缓和,以及政府推动普发现金等民生政策有关。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大罢免”期间在野党主张普发现金,成功吸引选民支持,成为蓝白阵营罢免案全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民进党当时则将焦点放在“抗中保台”,相对弱化民生议题,最终被迫跟进此一“无法回避的政策”,虽然此举未必能提升执政党的民意支持,但至少不会像过去那样造成扣分。
他进一步指出,尽管普发现金在短期内具政治吸引力,但从长远来看,未必能在选举中转化为稳定支持。过去国民两党执政期间皆曾推动类似政策,历史经验显示,选民接受补助后不一定改变投票行为,普发现金更像是“实用主义的过客”。
随着政治议题快速更迭,张峻豪认为,民众的关注焦点已逐渐转向桦加沙台风灾后的重建、非洲猪瘟防疫等议题。普发现金的讨论热度已逐渐退烧,成为台湾政治攻防中翻过的一页。
台湾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教授刘嘉薇向BBC中文表示,台湾民众普遍乐见“普发现金一万元”政策,认为此举有助于纾解生活压力并回应税收超徵。然而她指出,该政策最初由在野党主张推动,民进党政府起初反对,最终转而配合执行,反映出执政党在民生经济议题上的被动角色。
她补充,虽然《因应国际情势强化经济社会及民生国安韧性特别条例》名义上回应三大挑战——通货膨胀、国际政经局势变动与关税冲击,但目前尚未见到具体配套措施。随着立法院新会期展开,以及“川习会”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政府是否能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仍待观察。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专家指出,台湾主要挑战来自台美关税问题对出口产业构成的压力。
 对美关税冲击
这次普发现金政策在美国关税压力下推出,当前不少传统产业员工面临无薪假与物价上涨的压力。
台湾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吴大任向BBC中文分析,将资源直接导入民间,具备一定的正面效益,但这次普发现金与疫情期间发消费券的背景不同,当时受创严重的是内需服务业,这次则是出口业。
“普发现金政策主要着眼于刺激国内消费,却未提出具体措施因应出口产业的冲击,显示政策设计与实际经济困境之间存在落差。”
美国政府自2025年8月7日起,对台湾出口商品实施暂时性20%对等关税,并可能叠加原有税率;半导体、电子与资通讯产品则尚未纳入此一税率范围,将依美方国安调查结果另行设定。
吴大任指出,普发现金政策理论上可产生“乘数效果”,即现金进入民间后,透过消费、企业营收与所得提升,形成正向经济循环。但在经济不稳、家庭预算紧缩下,民众可能将现金用于既有支出或储蓄,导致乘数效果打折、刺激消费有限。
他续说,虽然美国对台关税已开始实施,但半导体业仍处于豁免期,出口与信心指标尚属稳定,相关影响尚未全面展现。普发现金可能短期有利于内需服务业,但若未来劳动市场恶化,消费意愿将受抑,政策效果也将受限。
 经济效益
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预估,此次“普发一万元”政策将贡献台湾 GDP 约0.415%。
行政院官员指出,过去类似政策曾带来显著经济效益。2020年三倍券贡献GDP约0.53%,创造1016亿元效益;2021年五倍券则在短期内带动1926至2013亿元消费,长期产值达2500亿元。2023年普发6000元现金则贡献GDP约0.3%。
台湾经济部长龚明鑫表示,普发一万元实际效益仍取决于民众是否将现金用于新增消费,而非替代原有支出。若能搭配会展、演唱会、运动赛事与观光等非日常消费活动,预期刺激效果将优于过去。
根据Yahoo奇摩最新网路民调,民众对于普发现金的使用方式以“日常消费”为主,占比达 33.7%;其次为“储蓄”(19%)与“投资”(14.1%),其他选项包括缴费(9.4%)、旅游(8.1%)、捐款(0.6%)与其他用途(3.9%)。
吴大任指出,普发现金政策的效果评估难以单从经济表现观察,政府目前的评估机制“很难令人信服”,政策所涉及的“乘数效果”与“替代效果”难以精确计算,牵涉到每个人的消费选择与行为模式,若缺乏抽样调查与实证研究,政策成效将难以具体掌握。
国立政治大学财政系教授兼系主任陈国梁向BBC中文表示,此举是“不必要且低效的政府支出扩张”,这笔高达新台币2,360亿元的支出,可能转化为物价上涨与金融市场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仅如“夏日午后短暂的阵雨”,虽可能引起短期波动,但对总体经济结构不会带来长久改变。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图像加注文字,台湾政治人物提出仿效港澳将普发现金常态化,引发学界反弹。
 “还税于民”常态化?
日前立法院进行总质询时,国民党立委罗明才指出,台湾今年税收可能再度超出预算,建议政府考虑将“还税于民”制度化,让普发现金成为常态性政策。
行政院长卓荣泰对此回应表示,所谓“超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多收税款,而是实际征收金额超过原先预算估算;若将税收硬性规定用于特定用途,可能削弱政府的即时应变能力。
所谓“税收超徵”,是指当年度实际征收的税款高于预算编列时的预估数,虽然国库因此获得超出预期的收入,但税收超徵并不等同于财政余裕。
财政学者陈国梁强调,税收超徵不应被视为财政盈余,普发现金可能对台湾的财政纪律与制度稳定造成长远伤害。
他指出,台湾债务余额持续上升,显示即使税收高于预估,整体收入仍不足以支应支出。若在此情况下仍编列预算普发现金,意味着政府需举债,形成“债留子孙”的跨代际掠夺,也可能忽略未来的社会与经济风险,例如能源转型成本或国营事业亏损等潜在支出压力。
陈国梁在2023年蔡英文政府普发新台币6,000元现金时曾警告,“一旦盒子打开了,后果不堪设想”,如今地方政府也产生仿效中央的呼声,是令人忧心的现象,若普发现金成为政治工具,可能削弱财政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与永续性。
针对部分政治人物与媒体将台湾与香港、澳门、新加坡的“派钱”政策相提并论,陈国梁认为,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的“派钱”政策建立在财政盈余的前提下,而台湾的财政基础与其不同。
经济学者吴大任也指出,新加坡与香港有类似现金发放政策,但通常建立在税收超过预期、政府财政状况良好的前提下,台湾经济数据表面上虽然不错,但仍面临潜在财政风险,例如台电亏损与能源问题,未来若需大笔支出应对,将影响政府财政调度空间。
“台湾近年两次实施发放现金,但一般民众多认知是短期收入增加,还未形成长期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