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在韩国举办的亚太经合会(APEC)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睽违6年的高层会晤。这场对谈被特朗普形容超过满分,并宣布美中达成一项“令人振奋的协议”,中国将暂停一年稀土出口管制,美国则下调部分对华关税,双方同意恢复农产品采购与能源对话。

对外而言,这场会晤为美中激烈贸易战按下暂停键。特朗普在返程的空军一号上告诉随行记者说:“我们有一项协议,所有稀土问题都已解决,这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然而,从北京到华盛顿,学者与外交官多认为,这不过是一场“战术性休战”,结构性的矛盾仍在潜伏,科技、供应链与地缘政治的角力远未结束。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利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麦克福尔(Michael McFaul)就在X上表示,90分钟的对谈,扣除翻译时间只剩下45分钟,“这不是个好兆头。45分钟根本做不了什么事。”
根据美中双方公布的讯息,会谈主要成果,包括中国暂停一年针对稀土出口的新管制措施,美国则把涉及中国的芬太尼关税从20%降至10%,同时将整体对华商品平均关税降至约47%。此外,北京承诺恢复自美国进口大豆、饲料谷物与能源产品,未来三年每年将采购约2,500万吨大豆。
这项协议,表面上为陷入恶性循环的美中关系注入一剂强心针。特朗普宣称,中国“感受到改善关系的必要”,而习近平则在会后通过新华社表示,“两国做伙伴、做朋友,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需要”,强调要稳固共识、互相合作,“给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吃下一颗‘定心丸’”。
国际关系学者牛犇(Neil Thomas)指出,习近平终于获得他早年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特朗普以对等的“超级大国”姿态与他谈判,但这种对等并不意味平衡。牛犇说,“但美中两国尚未解决支持战略竞争的根本经济和技术冲突。我认为未来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这次会晤暂时为全球市场注入一丝安定,但美中关系的深层矛盾依然存在。无论是科技、能源、供应链还是安全议题,双方的博弈早已超越贸易层面,转向制度与价值的竞争。
对特朗普而言,恢复中国购买美国大豆意味着政治层面的胜利。自他重新入主白宫以来,农业州选民因长期贸易摩擦蒙受损失,白宫急需“出口订单”来重建选民信心。
此外,美方也希望打开阿拉斯加油气出口市场。特朗普透露,能源部长莱特(Chris Wright)与内政部长博格姆(Doug Burgum)将赴华磋商相关事宜。这反映出美国正试图以“资源外交”,补足制造业优势的衰退,同时削弱中国对中东与俄罗斯能源的依赖。
相较于特朗普政府大张旗鼓庆祝,美国内部来自民主党的批评声浪不断。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领袖沙欣(Jeanne Shaheen)指出,这场会晤“使美国回到了贸易战前的起点,却让中国保留了全部筹码。”
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人也发文批评,特朗普在贸易战失败,和先前对北京作出让步的双重打击下,“与习近平会面时处于弱势地位,离开时也未能弥补自己造成的损失。”
这场会晤不只是双边事件,更是整个东亚地缘格局的缩影。特朗普本次亚洲行先后访问马来西亚、日本与韩国,并在东京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签署关键矿产供应协定,力图重塑一条“去中国化”的稀土与电池供应链。
但实际上,东亚正在成为美中竞争的前线。韩国、日本与东协国家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在安全上却仰赖美国。面对两大强权的拉扯,这些国家正艰难地维持“双重平衡”。
特朗普已宣布将于明年4月访问中国,同时邀请习近平访问美国。外界关注,美中关系是否能以“超越满分”的态势持续下去。